(湖南省馬王堆醫院,湖南 長沙,410016)
因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具有發病迅速、病情發展快、預后差、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尋找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改善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本院65例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進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診治的118例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資料,按照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53例)和研究組(65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8:25,年齡48-73歲,平均(57.59±3.14)歲,腦出血量 20-65mL,平均(45.23±5.14)mL;研究組男女比例 31:34,年齡45-72歲,平均(56.14±2.87)歲,腦出血量 18-62mL,平均(44.13±4.04)mL;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對照組采用內科保守治療即調節患者血壓,降低顱內壓、水中,糾正體內水電解質、酸堿度平衡,預防并發癥等。在此基礎上,研究組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局部麻醉后,穿刺并患者血腫腔內置入硅膠引流管,在CT定位下進行穿刺指導,抽吸血腫邊緣的陳舊血,然后抽吸血腫中心積血,抽吸量控制在50%左右。手術后根據頭顱CT檢查結果決定尿激酶注入次數,每次關閉3h后再將其引出,最后做常規抗感染等治療。
1.3.1 臨床療效:參照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NIHSS)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2](BI)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NIHSS總分30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改善效果越佳;BI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1.3.2 并發癥:感染、再出血。
治療后,兩組NIHSS與BI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但是研究組改善幅度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與B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與BI評分比較(±s,分)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n=例數) 時間 NIHSS BI對照組(n=53) 治療前 15.96±6.58 57.95±7.14治療后1個月 7.89±3.14a 67.23±5.47a研究組(n=65) 治療前 15.99±6.47 57.62±6.14治療后1個月 4.23±1.14a 80.88±4.59a aP(t) - <0.05(8.7294) <0.05(14.7400)
研究組總并發生癥率4.62%低于對照組22.64%(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對比[n(%)]
基底節區腦出血通常是優于高血壓引發的腦血管破裂,短時間內于顱內形成血腫,使周圍腦神經組織受到壓迫,從而導致附近腦供血、供氧量減少,加重對患者腦組織的損傷,故對于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及時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與BI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但研究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即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在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同時,提高其生活能力。考慮可能是對照組采用的內科常規保守治療主要是以控制患者血壓、預防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容易忽略患者預后情況,因此不能達到理想治療目標。而研究組采用的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新型手術方式,具有微創、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應用優勢[4,5]。其應用于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中可快速有效清除患者顱內積血,降低顱內壓、水腫,減少占位效應,抑制其他有毒物質的釋放,并且可預防腦血腫增加,加之該術式操作簡便、微創,顱內壓穩定、引流效果佳等應用特點,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
為進一步探討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的積極有效性,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結果顯示:研究組總并發生癥率4.62%顯著低于對照組22.64%,與云孝慧[6]等人臨床研究結果一致,充分表明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安全有效,利于改善患者預后。考慮可能是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腫周圍的腦組織血液循環狀態,清除腦血腫,降低腦水腫,可加速患者術后康復,并且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等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安全有效,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并且可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