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人民醫院,河北 滄州,061000)
布比卡因是左旋體和右旋體等量混合的消旋體型。多年來的研究表明,酰胺類局麻藥的藥代和毒性存在鏡像體選擇性,其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毒性主要來源于右旋鏡像體,左布比卡因是從消旋混合物布比卡因中提取出的左旋鏡像體,與布比卡因麻醉效能相仿,單純的左旋鏡像體毒性減弱,但在體內分布廣,清除較慢。近年來隨著藥理學對其研究的進展,左布比卡因逐漸在臨床上推廣。
取80例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排除濫用藥物、酗酒、有運動病史或精神失常患者。行擇期下肢手術的患者,年齡60~90歲,ASAⅠ~Ⅱ級,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0例,A組為左布比卡因蛛網膜下腔阻滯組B組為布比卡因蛛網膜下腔阻滯組。
患者入室后便持續檢測血壓、心率等常規指標。側臥位,經L2-3間隙穿刺成功后,A組蛛網膜下隙注入由50%葡萄糖稀釋至濃度為0.5%的國產左旋布比卡因溶液2ml,B組蛛網膜下隙注入用50%葡萄糖稀釋至濃度為0.5%的重比重布比卡因溶液2毫升,注藥時間均為10~15 s,置入硬腦膜外導管后取平臥位,持續靜脈輸注乳酸鈉林格氏液。用針刺皮膚測試感覺阻滯,用Bromage標準評估運動阻滯。
記錄注藥后 1、3、5、10、15 min BP、HR、下肢運動阻滯程度(Bromage標準),記錄麻醉起效時間、感覺阻滯時間,以患者肌肉收縮無力為肌松達標,記錄肌松達標時間。
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組間對比,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身高、體重、ASA分級、手術種類、手術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別(P>0.05)兩組均無發生頭痛、頭暈病例,Ⅰ組患者在手術當天均能自主排尿,無發生尿潴留病例(0),Ⅱ組發生尿潴留3例,需行導尿術。
2.1 兩組病人血壓在麻醉后均有下降趨勢,經對比分析的P>0.05,表明兩種藥物對血壓影響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其,見表1

表1
2.2 起效時間
麻醉阻滯平面分別達到T10、T6的速度B組較A組早,10分鐘前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麻醉10min后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

表2
2.3 消退時間
平面消退時間A組較B組早,麻醉消失時間B組較A組長,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麻醉平面消退時間、麻醉消失時間
并發癥
A組尿潴留0例,B組尿潴留5例,兩組病人均未出現其它并發癥狀。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是中下腹部、下肢、肛門會陰部等手術的首選麻醉方法之一。左旋布比卡因是布比卡因中的左旋鏡像體提取物,在國內是用于硬膜外阻滯麻醉的主要藥物。,臨床作用機制和作用強度與布比卡因相似,其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毒性均較布比卡因低。
本組研究發現,布比卡因麻醉后1 min起效。5min左右平面固定,10 min以時內運動阻滯程度較布比卡因弱,且范圍也較小,15min后阻滯程度與布比卡因相似。但麻醉平面消退時間及麻醉消失時間,左旋布比卡因明顯早于布比卡因,經多因素分析,認為這可能與手術患者的體位,麻醉醫生的操作習慣有一定關系,但左旋布比卡因在臨床麻醉效能上與布比卡因的差異是明顯的。
同時,左布比卡因在各類檢查或一些小手術中具有明顯優勢,這些操作有時僅需要十幾分鐘,此時如果采用布比卡因,往往手術結束了,但阻滯平面還沒有固定,大多數麻醉醫生都要等麻醉平面固定以后再移動,耽誤了不少時間。由于左旋布比卡因的麻醉平面開始消退及麻醉消失時間均早于布比卡因,所以左布比卡因更適合于這類手術。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也發現A組與B組術中均出現血壓下降,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左布比卡因組與布比卡因組血壓變化差異,左旋布比卡因在麻醉后3、5 min時阻滯平面范圍不如布比卡因廣,因此血壓下降也不如布比卡因明顯,對于麻醉醫生來說左旋布比卡因的可控性更強,是更好的選擇。
本研究的80例手術中,布比卡因組出現5例尿潴留癥狀外,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左布比卡因對運動神經的阻滯較布比卡因恢復快,對支配膀胱排尿的神經阻滯較弱。此外,無其它并發癥出現。
由此我們得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網膜下腔阻滯行老年下肢手術的優勢極為明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如何更好地把握左布比卡因的適應癥、使用劑量等仍需在今后的臨床研究和實踐中不斷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