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云南 普洱,665000)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表現為中耳積液以及聽力下降,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發病后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會使患者喪失聽力[1]。傳統的治療方法多為使用鼻減充血劑、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或采用鼓膜穿刺術等,但效果不盡如人意[2]。本文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接診的分泌型中耳炎患者100例,對其進行開閉飲合鼓膜治療儀治療,取得良好下過,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診的中耳炎患者100例,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齡17~70歲,平均年齡(34.5±3.4)歲,病程1d~1年。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29例,單耳發病患者27例,雙耳發病患者23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8例,單耳發病患者27例,雙耳發病患者2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考《耳鼻咽喉科疾病診斷療效評定依據及有關解剖生理數據》[3],100例患者中有12例有慢性鼻炎。68例患者主訴聽力下降前來就診,32例患者以耳痛、耳脹前來就診。臨床檢查,鼓膜充血者34例,鼓膜凹陷者64例。經電測聽檢查,混合型耳聾20例,傳導性耳聾80例。
觀察組患者采用自擬開閉飲合鼓膜治療儀治療。主藥方:茯苓15g、薏苡仁 15g、菖蒲 10g、柴胡 10g、川穹 10g、香附 10g、陳皮 10g、半夏 10g、路路通10g、木香10g、甘草 10g、蒼耳子10g、枳殼 10g、杏仁12g。根據臨床癥狀辯證加減,患有外感風寒的患者可加荊芥、銀花、連翹各10g;有中耳積液的患者可加澤瀉、車前子各10g;久病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各10g。所有藥方煎汁服用,早晚兩次分服。鼓膜治療儀治療:將治療儀的耳塞塞緊外耳道口,初次頻率設為80次,15min/d,逐漸遞增頻率,每次增加10次,治療5d為一個療程,第二個療程開始頻率為100~120次,可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縮小治療頻率及時間。
對照組采用傳統西醫治療,針對常見引起耳脹的病菌選用抗生素藥物,如頭孢菌素類、廣譜青霉素、大環內酯類藥物等。必要時可進行鼓膜穿刺術。
痊愈:患者主訴癥狀消失、聽力恢復正常,鼓膜活動情況良好,電側聽氣導聽閥≤20dB;有效:患者主訴癥狀好轉,聽力有明顯改善,鼓膜活動情況尚可,電側聽氣導聽閥提高>10dB。無效:患者主訴癥狀無變化或惡化,聽力無改善,鼓膜活動情況較差,電側聽氣導聽閥無改變。
采用SPSS16.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對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大部分學者認為主要與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以及免疫反應等原因有關[4]。目前西醫治療多采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進行預防感染治療,刮除增殖體、摘除鼻息肉等手術治療,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且長期服用抗生素類藥物會帶來較多的并發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5]。
中醫講分泌性中耳炎歸為耳脹、耳閉的范疇中,在疾病的過程中出現的漿液性、粘液性或血樣液體均因敗津腐津所致,進行利水滲濕、化痰祛濁的治療,可從根本上將中耳積液消除。中醫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最大的特點在于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急性期的治療主要為祛風,糾正中耳粘膜水腫以及咽鼓管充血的狀態,減輕負壓;當積液增多時,以利水滲濕治療為主,促進咽鼓管的功能,使纖毛的運動能力增強,進而將液體排除;后期主要益氣活血為主,抑制病情的發展,扶助正氣,減少復發的機會。根據本次調查研究顯示,使用自擬開閉飲合鼓膜治療儀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顯著,且費用低廉,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