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露
(江蘇省常州外國語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物理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教學活動可以藝術化地表現出物理內容和方法。復習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復習內容對學生來說已少有新鮮感,為提高復習成效,筆者以“光的折射透鏡”復習課為例,嘗試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散文詩般“起承轉合”的韻味,以達到曲徑通幽、峰回路轉之目的。
“光的折射 透鏡”是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章內容,本章涵蓋了光的折射、透鏡、凸透鏡成像規律、照相機和視力矯正等內容。概念和規律多,內容較為抽象,知識點間聯系緊密,是初中物理的重難點。
學生掌握了教材中光的折射的概念,但對于光的折射概念的豐富內涵以及折射定律的本質意義有待夯實。學生能夠熟背凸透鏡成像規律,但對于規律的實際應用能力不足。為了幫助學生逐步拓展、有序整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知識體系和進行過程分析,本節課以“魚眼”為話題,著力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應用水平和動態分析能力。
教師開門見山展示6幅生活中常見的光現象圖片,如樹蔭下的光斑、激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水面倒影、手影、平面鏡中的像、筷子插入水中。
問題1:以上圖片中哪些是光的折射現象?
生:激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筷子插入水中。
師:什么是光的折射現象?
生: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
問題2:如圖1所示,同為光的折射現象,為何激光進入水中和水中筷子的偏折方向不同?
圖1
生:激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折射光線偏向法線;人眼看水里的筷子,光是從水中射入空氣,折射光線偏離法線。
問題3:在這兩幅光路圖中都是在哪種介質中入射角或折射角較大?
生:在空氣中。
教師演示激光射入放置時間較長的糖水中的折射現象,并播放海市蜃樓的新聞視頻。
問題4:這兩個也是光的折射現象,與剛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這兩個是發生在同一種介質中的光的折射現象。
問題5:在同種介質中為何也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
生:介質不均勻。
教師以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全方位地夯實光的折射概念的豐富內涵,并且將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通過對比總結突破難點。演示實驗和新聞視頻增加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真實感,有效激發了學生復習興趣,引領學生漸入佳境。
人們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了透鏡,發明了相機。
問題1: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生:u>2f,f 教師板書填寫表1中相應空格。 師:相機的發明使人們能夠保存一些難忘的瞬間,今天我們一起拍攝一張同學們上課的照片,留作紀念。 教師手臂伸直自拍,利用“希沃軟件”投影在屏幕上。 生:有的同學沒有進入鏡頭。 問題2:用什么辦法可解決問題? 生:用自拍桿。 教師借助自拍桿自拍,再投影給全班同學觀看。 生:全都進入鏡頭了。 問題3:為什么使用自拍桿后取景范圍會變大?使用自拍桿后,拍得的照片與之前有什么變化? 生:物距變大,像變小。 總結:在底片大小一定的情況下,物像越小,取景范圍就越大。 問題4:老師還想把整間教室包括講臺兩側都拍下來,有什么辦法? 生:進一步增大物距、航拍。 師:有道理,但如果空間有限呢。 學生陷入沉思,教師出示了用特殊的手機拍攝的集體照,取景范圍遠遠超過了180°,學生十分詫異。 問題5:這個手機有什么不同呢? 教師展示了如圖2所示的手機的側面。 圖2 師:這個手機的鏡頭凸起程度比較大,外號為魚眼鏡頭。大家知道凸透鏡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短。在物距相等的情況下,焦距越短,所成的像越小,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擴大取景范圍了。 問題6:普通相機沒有這樣的鏡頭怎么辦? 生:加裝一個凸透鏡,兩個凸透鏡會聚能力疊加,可以達到同樣效果。 教師展示外置攜帶式魚眼鏡頭,并做簡單介紹。 教師總結:相機擴大取景范圍有三種辦法:改變物距、調整焦距、加裝透鏡。 人眼也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相機,針對視力矯正問題也可以通過改變物距、調整焦距、加裝透鏡來解決,與照相機的應用有異曲同工之處。 教師以拍攝集體照為線索,把凸透鏡成像調節的文章做足做透,幫助學生活學活用凸透鏡成像規律。把常見的自拍桿和新穎的航拍技術應用到課堂中,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魚眼鏡頭的實時演示富有現代感,讓神秘的高科技不再神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復習興趣和鉆研熱情。最后教師巧妙地將相機和人眼的調節進行聯系對比,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教師話鋒一轉,對于人眼近視有多種解決辦法,那“天生”高度近視的魚眼如何看清遠處物體呢?學生對此充滿了好奇。 圖3 教師設計實驗,模擬魚眼在水中看遠處物體的情景。用兩根平行的激光模擬遠處物體射出的光線,用凸透鏡模擬魚眼并放入水槽中,用煙霧來顯示光路(如圖3)。實驗發現加水后,會聚點向下移動。 問題1:根據實驗現象,分析魚眼是近視眼的原因,魚眼是通過哪種方式看清遠處的? 學生熱烈討論,教師點撥:如圖4所示,魚類長期生活在水中,為適應生存,視網膜進化在圖4中虛線位置處。 圖4 生:魚在陸地上看遠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前;在水中看陸地上的遠處物體時,水形成了一個凹透鏡,相當于自帶近視眼鏡,從而看清陸地上遠處物體。 這段教學出其不意,充滿了想象力,出乎學生的意外。水透鏡模型巧妙地說明了光在不同介質中的折射情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頓悟感。對教材中視力矯正的實驗進行了創新,給復習課增添了新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隨著照相機應用的挖掘和“魚眼”的深入探究,教師安排了兩個學生活動。 活動1:為你提供一個凸透鏡,有哪些方法可以放大集體照中的像? 生:(1) 利用放大鏡原理,當u 教師板書填寫表1中相應空格。 活動2:為你提供兩個凸透鏡,有哪些方法可以挑出適合做魚眼鏡頭的凸透鏡?實驗器材有:平行光源、刻度尺、F光源、光屏。 生:焦距小的適合做魚眼鏡頭,該問題轉化為比較焦距大小的方法:(1) 利用平行光法測焦距;(2) 借助u=2f時成等大的像,測算出焦距;(3) 借助教室里的日光燈成像,測出像距,當物距較大時,像距近似為焦距;(4) 控制物距相等,更換凸透鏡,像距小的焦距小。 教師板書填寫表1中相應空格。 表1 在小組進行實驗活動時,教師巡視并用“希沃”軟件直播并投屏,讓學生合作學習、展開評價活動。 在教學中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評價借鑒的能力。直播投屏的應用可以便捷地相互展示、借鑒和評價,使小組間建立聯絡,達到了班級層面的交流共享。通過一題多解,激發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最后以逐步完善的表格,將孤立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達到了系統化、結構化的復習目標。 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機械地進行復習教學,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同樣片面地把教學當成表演,又會失去教學的目的性和教育性。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把科學與藝術相結合,把先進的教育技術和科學創造帶入課堂,藝術化地展現教學活動。2.3 轉——峰回路轉
2.4 合——合而為一
3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