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中國2019 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58 萬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9%。同年,美國的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4 萬億美元。從數量上看,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但是中國仍然在出口商品的質量、技術水平、國際話語權等方面與貿易強國存在很大差距。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本文就是基于這些背景下,經過對近些年來的數據的整理與分析,了解我們中國的貿易水平與其他貿易強國的差距,得出中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由之路,對中國如何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下功夫,如何成功轉變為貿易強國具有一定的意義。
貿易是互通有無,是自愿的貨品或服務交換。這是交易的實質。貿易強國是指國家出口的商品數量大并且質量好,并且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強、品牌知名度高,能夠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國家。世界經濟形勢處于不斷變化中,這些深刻影響著中國資本的流動方向。
貿易強國在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不同,不同國家體現這些特征的表現也不同,因此貿易強國與判斷標準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
重農主義時期,財富的唯一源泉是農業,此時評判的標準為農產品的生產及出口量。重商主義時期認為一國積累的金銀越多就越富強,因此,此時的貿易強國評判標準為金銀輸入量的大小和貴金屬的持有量。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中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是衡量一國貿易實力的指標,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一國貿易實力越強。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有著非常明顯的局限性——相比較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沒有什么絕對優勢,如果參加國際貿易則不能得到好處。繼而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發展了絕對優勢理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比較優勢理論下,每個國家總會存在著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從貿易中獲益。此時的標準是生產技術的高低。到了20 世紀60 年代,產業內貿易理論問世,表示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既出口又進口同一種產品,此時貿易強國的評判標準是制造業的發達程度。
對貿易強國的內涵與特征的了解是一個不管深入的進程,因此,對貿易強國的評判標準也是不固定的。對于貿易強國的判斷指標有很多,現代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關于貿易強國的評判指標涉及產品科技實力、國家話語權、自主創新能力等多個維度。依據核心指標的內容和特征,大致有以下分類:
1.強調產品競爭力和貿易地位的指標體系。
學者們的大量研究是基于產品競爭力和貿易地位構建的貿易強國指標體系。典型的如:陳澤星[1]認為:一個貿易強國所具備的基本特征是:出口產品的結構以高附加值的產品為主、一國出口產品或外貿產業處在價值鏈高端、該國企業具有較強的風險抵抗能力,能夠及時應對外部國際市場環境變化,出口產品或服務的品牌的程度化高。陳麗麗[2]從貿易規模、貿易競爭力、貿易結構、貿易風險等方面設計貿易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柳思維[3]從進出口總額、出口結構、出口競爭力、出口質量、貿易條件、服務出口比重、貿易外溢效應、流通企業、外貿基礎設施和外貿依存度十個方面來構建貿易強國指標體系。
2.包含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地位的指標體系。
在強調產品競爭力和貿易地位的基礎上,有部分學者將非貿易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地位的指標引入到貿易強國的評價體系中。如,張幼文[4]等構建一系列的指標,來界定貿易強國的主要特征;陳飛翔和吳瑯[5]等從貿易特征、外貿的基本面和外貿對經濟社會作用等多層面角度來構建評判體系;魏浩[6]等則通過基于以下因素,如通過勞動分工、技術進步等,建立了一套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貿易條件與貿易結構、貿易主體與貿易內容、貿易差額與貿易市場及貿易品牌等方面內容;另外,郝志功[7]則根據IMD、WEM、邁克爾波特等人的綜合思想,從貿易規模、交易效率等八條標準來構建評判貿易強國的指標體系。楊雙鋒[8]的研究發展成果認為,不斷進行有效提升我們中國傳統制造業國際市場競爭力是我國經濟邁向貿易強國的必由之路。
還有個別學者認為應該將國際話語權和政治地位的指標納入到貿易強國的評價體系中去。比如,張科[9]運用市場份額、產品競爭力、國內經濟基礎、人文教育發展、貿易發展規律等指標,選擇了二十二個國家的數據、四個因素進行分析。何新華[10]則從市場占有率、產品競爭力、制度參與、抵御經濟發展波動能力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
貿易大國,因其生產的商品數量大而稱之為貿易大國,但產品的競爭力未必強,因而也不能稱之為貿易強國。在全球貿易低迷的狀態下,中國依然是第一貿易大國,能夠保持這樣的增長很難得。但是出口產品的科技水平不高。衡量一國是否為貿易強國,貿易數量的多少是首要因素,其次更重要的是質量。從數量上看,截止2019 年底,中國外貿企業進出口總值不斷增加,為4.58 萬億美元,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貿易國,對外貿易有了新的發展,且貿易總額是2000 年的10.43 倍。因此可以得出,中國是一個真正的貿易大國,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因而也具有貿易大國的特征——生產的東西多。但是,從質量上看,存在以下問題:

圖1 中國進出口商品構成
從表中可見,我國的進口貨物構成有六七成為制成品,而在出口貨物構成中八九成為制成品,這充分說明了加工貿易占了大部分地位。依賴國外的技術,并且在技術引進中依賴少數國家導致我國技術引進效率不高。我國對外貿易總體上仍然呈現依賴出口低附加值產品,進口資本產品的格局。并且說明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雖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落后于很多發達國家,對新興產業的扶持不足,且缺乏研發資金投入。
首先,服務貿易存在以下問題:1.發展起步快,但規模相對較小。服務貿易由2000 年的660 億美元上漲到2019 年的8331 億美元,12.62 倍的發展速度。但是服務貿易占總貿易量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左右。2.服務貿易雖在不斷發展中,但結構長期不平衡。相比于貨物貿易,我國的服務貿易后來居上,十八年來平均增長率約為15%。但是從結構來看,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多,知識密集型、技術產權專利型、資本類服務貿易少,我國國際服務貿易滯后于貨物貿易發展。并且,我國依舊是服務貿易逆差大國。總的來看,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晚、水平低、結構不合理,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另外,在貨物貿易中同樣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進出口貨物以制成品為主,雖然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有所增加,但是出口產品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

圖2 中國海關歷年出口商品分類金額
我國出口的商品以工業品和制成品為主,2018 年,我國出口商品總金額為24866.82 億美元,其中工業制成品為23516.89 億美元,占了94.6%的比例,比2000 年的89.8%超出了4.8%。說明我國擁有大量的制成品出口市場,并且制成品出口發展強勁。但是出口的制成品效益低,附加值低,缺乏深加工的產品,缺少自主品牌。中國很多產品都是進口-加工-出口的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加工鏈。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市場上有很多同類替代品,市場上替代品多時,出口產品的價格就低,完全是因為缺乏自主品牌,定價能力弱。并且在瞬息萬變的貿易與復雜的國際關系顯得極為被動。
判斷一國是否為貿易強國的主要指標有:產品競爭力、國際競爭力、國際話語權。中國與貿易強國在各方面還有一段距離,中國成為貿易強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國家應搭建創新型平臺,營造創新環境,為自主創新提供渠道。另一方面,企業應當充分利用國家創造的創新環境,創新發展思路,提高自主研發能力,走出舒適區,最終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者。
2.優化商品結構,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協調發展。
3.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給予優惠政策。貿易強國的建設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在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同時,更好的發揮引導作用,支持創新性企業的成長。同時積極應對貿易摩擦,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國際競爭環境。
4.進出口相協調。中國的貿易一直是逆差的狀態,貨物貿易逆差在縮小,服務貿易逆差的比例很大。所以應該進出口相協調,進口出口同時利用。
總之,中國貿易大國地位從未動搖,正在向貿易強國道路上前進,同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