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丹,汪可清
(1. 洛南縣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陜西 洛南 726100;2. 洛南縣烤煙生產管理辦公室,陜西 洛南 726100)
改革開放以來,玉米屬于重要的農產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很多人認為,玉米產量的提升,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能夠從根本上保證原材料的充足供應。對此,很多地區都深刻的認識到了玉米的重要性,深層次的剖析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不斷的進行創新。
玉米的根系較為發達,對種植地以及種植環境有著較強的市盈率,比較適合在紅壤和黃壤中進行種植。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植株相對較大,根系較多,生長過程中,對水分和養分有著較大的需求。對此,需要盡可能的選擇肥力和灌溉條件良好的區域進行玉米的種植。如果種植地區土壤比較干旱,那么比較適合全方位的覆土,要對土壤進行深翻,保證土壤良好的透氣能力,確保土壤內部和外部的空氣能夠有效流通,為玉米的生長創設良好的土質環境。在種植玉米前,要進行精耕,保障土壤中富含充足的水分,土層較為濕潤,同時還要確保良好的疏松性。
玉米種植過程中合理的選擇種子極為重要,在選擇種植的過程中,要堅持精細化的原則,盡可能的將被病蟲害影響的種子及時的去除,要深刻的認識到種子的質量會對玉米后續種植的產量和質量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所以在種植之前務必合理的選擇種子,一般是穗選和粒選,穗選時,需要在第一時間將患有蟲害的種子去除,留下優質的品種;粒選時,需要按照種子的大小以及飽滿程度合理篩選,盡可能選擇優質的種子進行種植。這種種子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生長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抵御病蟲害,這樣種子的出苗率相對較高,玉米的生長效率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種子在完成選種后,在良好的天氣里,要進行曬種,適度的曬種,玉米種子的吸水性能夠提升,出苗速度明顯加快,玉米種子的穩定性得到保障。幼苗期,玉米的生長速度明顯提升,生長發病率得到有效的控制。除了要曬種之外,還可以考慮溫湯浸種的方式,提升種子的發芽率,促進種子更好的生長。浸泡完成之后的種子,其保存環境需要做好通風,減少發霉和腐爛的情況。
玉米在播種時,要嚴格的控制播種量,播種的密度,也要密切的聯系各項因素,包括自然天氣、品種以及播種操作等。有些玉米是早熟的品種,這種類型的玉米在生長周期里,耗費的時間短,在種植時,需要對密度進行嚴格的控制。灌水有著較大的差別,對玉米種植密度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如果種植時,土壤中的水分較少,需要控制種植密度,玉米種植的水分要及時補充,為玉米的生長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玉米播種時,要控制深度,確保肥料和種子的距離處于最佳狀態。
一方面,玉米在生長過程中,耕種初期,需要做好查苗補苗的工作,如果存在有缺苗的情況,要在第一時間補苗,盡可能的提升存活率。玉米完成了全方位的移植之后,要及時的補充水分,確保玉米的根系也能有著充足的水分。另一方面,田間管理時,也要給玉米合理的施加肥料,做好除草工作,避免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會有雜草汲取養分,會影響到玉米的穩定生長。與此同時,在施肥時,需要聯系玉米的具體生長情況,施加鉀肥和磷肥等。玉米成熟后要做好相應的收獲工作。
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大斑病較為常見,這種病害主要是危害了玉米的葉片,會影響玉米葉梢和苞葉。在發病初期,就可以從玉米的葉片上看到灰色的斑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斑點會朝著葉脈進行擴散,葉片中間位置展現的是黃褐色,邊緣則呈現的是褐色。這種病害容易受空氣濕度影響,在種植玉米的區域,如果濕度較大,病斑會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的擴散,葉片枯黃情況較為嚴重,然后會造成穗部也受到影響。防治大斑病,需要在初期,選擇抗病能力比較強的品種,種植之前也要做好翻土的工作,控制病害的玉米數量。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有病害的需要做好處理工作,綜合防治。
矮花葉病也是比較常見的病害,通常情況下,玉米出苗然后生長到7 葉期很容易出現感染,感染之后的玉米葉片會有綠點,如果大范圍的擴散,會變成黃色,矮花葉病株的高度和常見的植株存在有明顯的差別,需要利用藥物,對這類病害進行綜合防治,合理的使用抗壓可濕性粉和氧化樂果制作成噴霧,玉米病害感染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玉米螟是玉米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的蟲害,幼蟲會吸食苞葉和花絲,生長較好的籽粒會遭到破壞,玉米螟首先危害的是玉米的頸部,風大的情況下,會吹斷植株,使得很多的植株缺少籽粒,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防控時,需要提前了解玉米螟的運動情況,越冬之前就要做好相應的消殺工作。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雖然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玉米的種植也得了普遍關注,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的防治上依然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對此,有關部門需要密切的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玉米的產量,并進一步的提升農民的整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