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菊,張文貞
(甘肅省永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永靖 731600)
馬鈴薯是我縣的第一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在20 萬畝以上,占全縣糧食面積的40% 以上,我縣的馬鈴薯主要集中在東西山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縣貧困山區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優質商品馬鈴薯生產發展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一項主要工程。其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馬鈴薯的產量,為了使旱地馬鈴薯穩產高產,我們從改善旱地馬鈴薯生長環境和栽培條件、來推動馬鈴薯產業的迅速發展。
馬鈴薯是收獲地下塊莖的一種作物,對土壤理化性質要求較高,應選擇海拔高度1900-2500m 的冷涼地區,要求地勢平坦,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土壤肥力中上的地塊,前茬最好是小麥、玉米、豆類等作物,切忌于茄科、十字花科、根莖作物、胡麻等輪作,更不能重茬連作。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暴曬,深耕25-30 厘米,耕后耙磨平整。
選擇隴薯3 號。
播前1-2 天,對馬鈴薯用馬鈴薯專用稀土旱地寶?種,確保苗全苗壯。
?種方法:每小袋(100 克)兌水10 公斤,將切塊種薯?種20 分鐘后撈出晾干播種。切忌不晾干后裝袋存放。
結合春播畝施經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2000-4000 公斤,畝施尿素20 公斤,磷酸二銨25 公斤,硫酸鉀15 公斤,或配施相應的氮、磷、鉀含量的其他無機肥料作為基肥施入,切忌用硝銨、尿素等氮肥作種肥,以免化肥于馬鈴薯的傷口接觸造成薯塊腐爛。同時拌毒土用于地下害蟲防治:用辛硫磷或甲基乙柳磷每畝0.5 公斤拌毒土15 公斤撒施或500 倍水溶液地表噴霧后耕翻整地,播種時拌毒土邊撒施邊播種或拌油渣3 公斤溝施。
4 月中旬播種,可采用蓄力溝播,即種兩行空一行,大行60cm,小行30cm,株距30-33cm,播深為10-15cm,大粒種或切塊可適當深播,小粒種可適當淺播,播后立即耱平耱實以利保墑。
待幼苗出齊后,沿種植行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追肥、培土,現蕾期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追肥、培土,畝追施尿素15 - 20 公斤,鉀肥5 公斤,并結合病蟲害防治將磷酸二氫鉀以及氨基酸類葉面肥進行葉面追肥。結合追肥,將空杠內土壤向播種行壅起,邊追肥邊壅土,形成壟溝。
脫毒馬鈴薯生長極為旺盛,若不適時控制其生長,則極易發生徒長,造成減產30% 左右,所以,如果雨水充沛,當苗高70cm 時噴施多效唑一次,可有效控制徒長現象的發生。
病蟲害的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將病害堵絕在初期。
(1)馬鈴薯早疫病選擇硫酸銅1000 倍液、或40%多菌靈800 液、或50%百菌清600—5800 倍液、或25%葉枯靈250—400 倍液,7—10 天一邊、連續2—3 次。
(2)馬鈴薯晚疫病可用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 克、58%甲霜錳鋅100 克倍液、40%的乙磷鋁200 克倍液、80%森錳鋅干懸浮劑(必得利)100 克任選一種對水50 公斤噴霧,間隔7—10 天噴一次、連噴3 次。
田間一旦發現蚜蟲危害,就開始噴灑殺蟲劑防蚜,每隔7-10天噴灑一次效果較好。一般用40%氧化樂果,1.5%殺滅菌酯,20% 吡蟲啉21%毒露等進行噴霧防治。
當田間出現病毒病病株時,應及時拔除,遠離田塊深埋。
田間發現少量青枯病黑脛病病株時,應及時拔除,遠離田塊深埋,并用生石灰或防細菌性藥物處理穴位,同時疏通水路,防止植株基部積水,并用防治細菌類藥劑噴施植株,注重地勢低洼處的防治。
在生理期成熟適當提前收獲,能有效防治莖葉病害傳染薯塊,中晚熟品種一般在9 月下旬開始收獲,收獲后的薯塊要進行晾曬,嚴格剔除病爛薯,畸形薯和機械損傷薯。
按品種單獨入窖儲藏,種薯入窖前,要及時將貯藏窖打掃干凈,用生石灰或來5% 蘇兒水噴灑消毒。種薯拉遠和入窖過程中要輕拿輕放,防治薯塊碰傷,窖內貯量不超過容量的三分之二,碼放高度一般為5-7 層,貯藏期間的最適宜溫度為2-3℃,相對溫度在80-90%,注意要勤觀察,要防凍鼠害,更要防治發芽、熱窖或爛窖,一旦發現腐爛薯要及時清除,防治病害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