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順利,黎 媛,陳永超,崔祥開,史 暢
(1. 綏陽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綏陽 563300;2. 綏陽縣小關鄉銀花辦,貴州 綏陽 563300;3. 綏陽縣農業中心,貴州 綏陽 563300)
農業標準化是在農業領域的范圍內,對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的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標準、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最佳社會、經濟效益的過程。
農業綜合標準是指為達到確定的目標,運用系統分析方法,把標準化的對象和相關要素作為一個系統而進行的整體標準化。即為達到確定的目標,首先要樹立農業標準化目標,運用系統分的方法,明確實現該目標需要建立的一整套標準,并且統一貫徹實施,這種農業標準化活動,叫做農業綜合標準化。
農業綜合標準化以其顯著的目標性、系統性和協調性等特征,在提升農業生產上技術集成程度、提高農業產業鏈之間標準內容和指標的系統性和銜接性、加速農業產業組織積聚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綏陽縣隸屬貴州省遵義市,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農業發展基礎好,有著中國金銀花之鄉、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示范縣等多張榮譽名片。
綏陽縣金銀花品種資源極為豐富,是貴州省道地中藥材金銀花的主產區之一。從上世紀70 年代群眾開始進行零星人工種植發展到現近50 年歷史,現在作為綏陽縣的地方特色產業來發展。綏陽縣國家金銀花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是2017 年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實施,建設時間為2017年—2019 年,為期三年。三年來金銀花種植技術水平和品質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標準化種植基地和加工基地面積和范圍不斷擴大。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一項社會性、公益性很強的工作,這意味著政府必須要加大資金投入。為推動金銀花建設,綏陽縣人民政府研究出臺了《關于加快金銀花產業發展的意見》(綏府發[2013]9 號)、《綏陽縣金銀花產業基地(園區)建設扶持與獎勵辦法(試行)》(綏府辦發[2013]82 號)等政策。出臺了《綏陽縣農業標準化專項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資金保障是項目能夠得以實施、建設的最基礎保障,資金的投入能夠保障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順利推進,規范化管理則能夠保障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良好運行。
立足標準化對象,從生產、管理、服務和操作四個維度對現行標準進行逐一梳理,擬定了標準制修訂計劃。并按照系統性、實用性的原則,加快構建了包含有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操作標準4 個方面的金銀花綜合標準體系。收集各方意見和建議,完善標準體系共有標準69 項,其中,技術標準45 項,管理標準14 項,工作標準8 項,操作標準2 項。其中,國家標準項37 項,行業標準2 項,地方標準1 項,企業標準29 項。標準體系的建立能夠保障示范區標準化實施過程中有具體的量化、細化指標,為更好地評價和指導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效提供了參考依據, 也能為全縣標準化生產打下基礎。
一是加強培訓。根據金銀花生產的季節性特點和生產關鍵點控制環節的要求,有計劃地安排標準宣貫技術培訓,自2017年以來,先后組織召集農戶參與技術理論培訓12 次,培訓人次達1300 余人次。通過田間指導技術培訓16 次,主要涉及有種植、田間管理、采收等方面標準化操作。發放宣傳資料800余份,制定宣傳標語12 幅。通過培訓,農戶的農業標準化意識、技術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
二是加強宣傳。 采用公眾媒體、現場宣傳、活動宣傳、微信直播等多種形式宣傳金銀花種植標準化,充分利用貴州日報、人民網等省級以上媒體和縣門戶網站、電視廣播等進行宣傳,省級以上媒體和縣級媒體年均超過3 次,2017 年、2019 年兩度舉辦了金銀花采摘活動。制作《綏陽縣金銀花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培訓視頻》,內容涉及到育苗、田間管理、修枝剪枝、采收加工、儲藏等方面,并通過網絡課程進行發布,切實提高的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宣傳推廣。
先后與貴州省農科院、貴州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了新品種培育、種質資源研究等相關交流合作。與省農科院就金銀花育苗建成了項目合作關系,籌建了金銀花育苗科研合作基地。與遵義市農科院就綏陽縣金銀花苗木培育工作開展了專題研究,并納入市級重點科研項目儲備項目庫。與貴州百靈建立了綏陽金銀花深化合作協議。通過科研項目合作提高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科技化水平,對提高標準化示范區的生產效益和產品價值起到積極作用。
通過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綏陽縣金銀花種植戶種植技術水平、標準化生產意識明顯提高,對農藥和化肥使用逐漸較少,更多地選擇使用生物農藥或綠色防控,有機肥等。加工生產企業的加工標準逐漸統一,加工品質明顯改善,金銀花產品品質有了較大提升,產品價格有了顯著提升,2019 年干花銷售價格(82 元/ 公斤),較2016 年(45 元/ 公斤)增長了82%,葉子價格銷售(18 元/ 公斤)較2016 年7 元/ 公斤增長了157.1%。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建設中需要在政府、部門、企業、農民共同參與下,既要做好宏觀規劃,又要細化工作方案,通過保障項目資金投入,制定完善好標準體系,認真組織宣傳培訓,提高農民技術水平,不斷強化科技合作,提升產品價值,最終才能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