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玲
(鹽邊縣水利局,四川 鹽邊 617100)
我國政府針對新時期的水土保持工作給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這也要求,相關部門在開展工作時,需要深刻的認識到水土保持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要堅持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加強生態建設,減少水土流失,合理的開發土地資源,這也是生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是實現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水土資源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重要的基礎性資源。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中,需要將水土保持建設放在首位,從根本上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需要相關部門積極的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證社會的穩定。鄉村振興戰略是建立在農村經濟基礎之上的,糧食的發展則需要合理的調配水資源。很多地區,因為不合理的開發制度,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災害頻繁出現。如果長時間的干旱少雨,就會出現旱災,糧食產量大大折扣,單靠修建水庫是不夠的。水土保持能夠在蓄水抗旱過程中發揮出積極的效用,加強工程和植物建設,可以讓降水滲入到地下,干旱天氣是以泉水的形式灌溉作物,為糧食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安全得不到保障,穩定性就不夠,就不能保障人們安定的生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是難上加難。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保障。水土保持主要是將工程建設和植物建設等密切的聯系起來,通過工程建設實現對生物的保護,構建大面積的水土保持林,這樣林業生態就能夠實現自我修復,植被的生態系統就能重建,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水土資源得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了協調發展。
人的居住環境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主要是做好森林植被的層層蓄攔工作,減少地表徑流和泥沙等,提升降水滲入到地底的能力。所以,需要長時間的對水土保持的生態建設加以關注,減少水土流失,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保證人居環境的安全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有序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們和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建設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新時期,水土保持的理念是要盡可能的利用大自然的修復能力,減少水土流失,促進人和自然的共同發展。
目前,要深刻的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要認識到哪些應該做,哪些少做,要將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合理的開展各項工作。
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體,需要將群眾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出發:第一,要加強農民知識化工程建設,構建示范基地,積極的引入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做好相應的培訓工作,提升農民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從根本上促進人和自然的健康發展;第二,將水土流失帶來的不良影響劃入到農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讓群眾養成自覺意識,能夠珍惜水源,保護植被。
鄉村振興戰略中,有關部門需要將職能充分發揮出來,擔負起行業管理的職能,要積極的參與到鄉村振興的規劃中,要從全局出發,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合理的對山、水、路和林等進行布局,建立在小流域的基礎之上,做好治理工作,加強新農村的建設。不用的涉農項目需要將審查程序落實下去,滿足水土保持的有關規定,嚴格的按照組織的要求做好檢查驗收的工作,將綜合協調的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建立在小流域的基礎之上,做好綜合治理的工作,水保部門在過程中,要把握鄉村振興的重點,將項目實施和優勢產業的建設密切聯系起來,將閑置的地皮留用起來,形成科學合理的種養模式,果業推動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整體的發展,形成無公害、無污染的生態農業,加速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讓農民真正獲益,打造最美鄉村。
鄉村振興戰略中,要聯系當地的實際情況,重視居住環境的改善,將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態園林建設進行緊密聯系,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也打造最美鄉村的觀光、旅游模式。特別是要建立起以道路為線路,以村落為點的綠化模式,盡可能在道路兩旁和排水溝種植灌木和草皮等,擴大綠化面積,將農民建設家園、改善生態環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
鄉村振興和我國未來的發展戚戚相關,也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只有構建最美家園,才能實現國富民安。水土保持在環境保護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利用水土資源,才能為鄉村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真正意義上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