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 門
(西盟縣種子管理站,云南 西盟 665700)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糧食問題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水稻作為我國糧食的主要來源之一,它的產量和質量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受到地區氣候因素和病蟲害的影響導致水稻出現減產現象,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及其質量,需要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加以重視,尤其是在一些山區地形種植水稻,山區的復雜地理環境和山區小范圍氣候因素的影響,導致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出現困難。以下將對山區種植水稻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分析,提高山區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應用,促進山區水稻的增產增收。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因素以及復雜環境的影響,其病蟲種類繁多,山區病蟲害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尤其是在水稻種植周邊地區森林覆蓋率比較廣的山區,其病蟲結構具有更加復雜和傳播能力快的特征,導致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帶來嚴重的威脅。山區種植水稻一般常見的病蟲害有稻瘟病、銹斑病、蝗蟲、稻象甲等,這些病蟲害嚴重的影響了水稻的種植質量。
很多病蟲害對水稻的危害不是短期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通過長時間和多個階段進行防控,如果發現過往或控制不得當,會對水稻造成嚴重的危害。尤其是在山區種植水稻,其發病的時間與平原種植有所不同,導致山區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出現病蟲害防控管理困難。
由于山區種植水稻發生病蟲害的頻率相對來說比較高,導致水稻的損傷程度大。由于對水稻威脅的病蟲害種類繁多,無論是常規病蟲還是偶爾出現的新型特殊病蟲,不會對水稻造成極大的損傷,導致水稻出現減產現象發生,更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水稻出現顆粒無收的現象。
由于受到山區地理環境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病蟲的繁殖速度相對平原地區來說較快,在病蟲的迅速繁衍后代下,會造成蟲群的大面積聚集,當有害的病蟲達到一定數量后會對水稻造成毀滅性的損失。
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必須要從糧食的安全方面著手,加強對一些劇毒農藥以及高殘留農藥的管控,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選擇物理治理、生物治理和低毒無殘留藥劑治理的這些方法和措施進行防治,在綠色環保的前提下保證水稻的健康程度,促進水稻的增產增收。在實際的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以及不同病蟲害來選擇相應的水稻病蟲害治理措施。所以,在山區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也應該遵循不影響水稻的產量及其質量,同時遵循環境保護的原則。
水稻病蟲害的預防要從根本出發,利用水稻的育種技術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并通過篩選優質的水稻抗病性品種進行種植。根據山區的地形地帶環境,水稻稻瘟病發病比較常見,因此,選擇具有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同時水稻病蟲害具有一定的變異性,因此,避免同一品種水稻長期在一個地區種植。合理的搭配水稻種植品種,對水稻病蟲害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水稻的幼苗及抗病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極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選擇避開水稻發病的敏感期以及病蟲害多發期進行種植,并通過合理的插秧種植密度,控制好水稻種植的行間距,保證水稻幼苗與幼苗之間的通風透光良好。在對水稻進行施肥的過程中,根據地區的土質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肥料進行施肥,防止在施肥的過程中出現偏施、漏施肥料等現象出現,對水稻進行噴施葉面肥的同時添加一些殺菌類藥物,如多菌靈、百菌清等,對水稻的葉面有害病菌進行消滅。另外,山區水田的澆灌過程中要采取淺水勤灌溉的原則。
對山區水稻種植田周邊的雜草進行清除,防止雜草中的有害病菌侵蝕水稻導致水稻發病,并通過水稻插秧前對田間進行灌溉來殺死水稻田內的有害病蟲,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的降低病蟲害的繁衍速率和基數,降低高發期病蟲害的種群數,從而達到降低病蟲害防治難度的可能。
在山區水稻種植病蟲害物理防治的方法一般采用對總體進行誘捕。使用捕蟲燈或粘蟲板對有害成蟲進行誘捕,降低成蟲繁殖幼蟲的數量。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能夠有效的對二化螟、地老虎、蝗蟲等進行誘捕。這種物理防治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改善種植區域的土壤環境及其水資源環境,具有節能環保的特點,而且利用補光燈和粘蟲板彼此配合使用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這種物理防治的措施是副作用最小的人為防治措施。
我國農業的發展正在日新月異的提高,我國的水稻種植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 左右,水稻的產量及其質量是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計民生。因此,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山區水稻蟲害防控技術,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合適的病蟲害防控技術及其方法來,開展山區病蟲害防控工作,確保我國山區種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以及國家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