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雪,苑明影
(安平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安平 053600)
小麥生產水平明顯提升,近幾年來一直都在開展秸稈還田的工作,過量的使用各種病蟲害的防治藥物再加上混亂的耕作機制,使得小麥病蟲害問題日趨嚴重。調查研究表明,小麥的病蟲害類型已經將近有20 余種,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是極為不利的,目前有效的病蟲害防控手段已經成為當今工作的重心。
小麥的紋枯病是在冬天病菌殘留在土壤中,當春天進行澆灌后,這種病菌會和其他的雜物一起浮在表面上,進而在小麥上附著。這種病主要是會影響到小麥根部的正常生長,導致籽粒不飽滿,小麥出現空殼的可能性明顯增加,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有效控制,會造成植株大面積的倒伏。
白粉病主要出現在小麥發芽到生長出的階段,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一旦出現這種病癥會對小麥的葉和莖造成較大的傷害。小麥葉片的背面會出現大范圍的白色斑點,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整片葉子都是白斑,會對小麥的光合作用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小麥的生長規則會被打亂,出現早衰的情況,小麥產量大打折扣。
全蝕病又被稱作是黑腳病或是立枯病等,主要是會對小麥的根部產生影響,小麥的根部出現壞死的情況,進而無法為小麥的正常生產提供充足的養分以及水分,一旦缺少這兩種,小麥會在較短時間里迅速的死亡,甚至整片麥田都會受到影響,影響種植戶的整體收益。
小麥赤霉病也是小麥在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病害。小麥處在幼苗階段,亦或是生長出麥穗都有可能發病,會造成小麥的枯萎和根莖腐爛的情況,最為嚴重的是穗腐,即時是剛剛生長出的麥穗也可能存在有發霉病變的情況。
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更多的是選擇自己已經種過的并且產量相對不錯的種植,很少會主動選擇新品種進行種植。再加上,人們選擇小麥種子時,會將重心放在小麥的產量上,沒有對小麥的抗病性加以關注,所以很多種植的種子都是容易感染病癥的,這也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難度,防治效果相對較差。
通常情況下,進行小麥種植的,主要是憑借著日常的經驗,完成從選種到收獲所有的環節。種植的農戶整體素質比較低,有關政府也沒有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農戶很少了解病蟲害的相關知識,更談不上有效的防護手段,所以不能及時的開展小麥的防治,使得病害在較短時間里迅速擴散,給農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傳統的小麥種植過程中,農戶不具備提前預防的自主性,只有當病蟲害發生之后,才會想辦法去解決。一些農戶認為病蟲害的種類繁多,很難全面的防控,預防措施只是花錢,起不到效果。甚至還有一些農戶存在有僥幸的心理,覺得自己加的地塊品質優良,不會出現病害。并沒有從內心深處對病蟲害的防治加以重視,這些都造成了病蟲害大范圍的擴散。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我國小麥種植過程中,陳舊的設備不能確保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很多農戶為了節省資金的投入,會繼續使用老式的噴霧器,這種防治設備效率較低,不能在短時間里實現大范圍的防治,時間越長,藥效越差,會影響防治效果。
傳統的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的防治手法較為陳舊,已經不能滿足現今小麥種植中出現的病蟲害問題。為了能夠從根本上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政府機關需要發揮出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采取有效的方式,借助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對病蟲害的相關知識進行宣傳,打破傳統思想對農戶的束縛,建立起科學的防控意識,提升人們的主動意識,能夠更好的推進防治效果的有序開展。
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需要滿足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小麥的種植情況,選擇出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最為重要的是,要保證其良好的抗病性能,減少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從根本上提升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抗病性強的種子輔之以有效的防控手法能夠減少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同時還可以有效控制其大面積的擴散。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種過程中,要盡量選擇幾種小麥品種,種植面積相對較廣的地塊要分塊播種,避免其交叉感染,這種方式能夠減少小麥病害的發生面積。
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過程中,需要由相關部門組織成立專業性比較強的防治技術小組,在小麥種植基地,對農戶進行病蟲害防治相關知識的宣傳,要為人們提供無償的幫助,將負責的知識轉變成通俗的語言,普及相關知識,讓人們認識到病蟲害防治的可行性。將防治技術帶來的成效展現給農戶看,更加直觀,提升農戶對小麥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更好的推廣各項防治措施。
先進的儀器設備價格較高,普通的農戶購買能力比較有限,同時購買后,設備的維護也是一筆較大的支出,人們生產成本明顯增加,積極性會嚴重挫傷。針對這種情況,政府要加大幫扶力度,對農機和農產品進行補助,解決農民的顧慮,更好的做好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如果能夠落實到位,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就能得到有效解決,病害明顯減少,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增加了種植戶的收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