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林
(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遼寧 法庫 110400)
在建造倉房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使得糧食得到更好的保存,就需要保障倉房滿足相應要求,如:倉房結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夠安全儲糧,保障儲糧品質;進出糧環節能夠時刻保持現代化、機械化等特點,具有多種保護糧食的方式方法,能夠充分保障糧食的安全。
同其他建筑物進行對比,糧倉不僅需要能夠承載住風雪,還需要能夠承受住地震等災害,同時是還需要能夠承受住糧食側壓力。同時,對不同類型的糧食、堆放方式等內容也進行全面思考,由于糧食堆放高度不同,那么所產生的側壓力對倉壁造成的影響也具有一定不同。針對此,為了防止倉房墻壁發生開裂,就需要對地坪的垂直壓力進行全面系統考慮,從而有效預防地坪發生下陷的情況。
通常來講,不同糧種,其所具有的散落性也具有一定不同,如果堆糧高度相同,那么對于倉壁強度要求就存在不同差異。同一個品種的糧食在采用不同堆放方式時,那么糧食對倉壁所采用的作用力也會具有差距。一般情況下,倉房在設計的過程中,并不主張超過極限進行裝糧。如果散裝倉房裝糧超過了極限,那么就需要在合適的位置設置“梯形” 起臺進行裝糧。包裝倉房的倉壁并不能夠承受糧食的側壓力,所以并不能夠直接將其作為散裝倉進行裝糧,如果要以此倉房裝散糧時,那么就需要將糧食采用包打圍進行堆放,避免倉房與糧食出現問題。例如:在1999 年我國江蘇某廠在儲糧時就應用了包裝倉,從而導致糧食還未堆滿,糧倉就發生了倒塌的情況。由于流動糧食的動載荷較大,同靜載荷進行對比,更是靜載荷的好幾倍,所以就會對糧倉產生影響。自流式糧倉在儲糧時,需要注意卸糧所產生的載荷壓力,如果在卸糧時沒有注意壓力的對稱,那么就會對筒體造成壓力,進而發生裂縫。
在早期階段,倉房在裝糧食時,糧食高度相對較低,通常都是使用擋土墻同時對倉體受力進行計算。而當前倉房裝糧高度有所增加,雖然墻體厚度沒有適當增加,但是卻充分利用了鋼筋、水泥等材料加固了倉體強度[1]。由此,在計算倉體受力時,就不能夠采用傳統方法,就需要按照橫向受力傳遞、排架結構進行計算。由于地下倉的倉頂不能夠存在坑、洞穴等情況,所以就需要使用黏土進行夯實,保障結構穩定堅固。另外,在距離拱腳10m 范圍內,不能夠存在高桿樹木等物體,而且地下倉的防護坡的設置,需要盡量保持自然坡度,最大程度上避免滑坡等情況的發生。
倉房在設置門窗、孔洞的過程中,就需要對糧食進出倉工藝進行全面系統考慮,從而為糧倉的日常管理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倉門的高度與寬度均需要進行全面考慮分析,如:儲糧機械的進出問題。另外,還需要對倉房窗戶的大小、數量等內容也需要進行全面考慮,分析其是否能夠符合糧食的通風以及補倉需求。針對倉外地坪來講,還需要考慮是否能夠承受風機、進出糧機械等設備。
客觀角度來講,糧食屬于熱敏性食物,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吸濕性,所以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就會對糧食品質造成不利影響,降低糧食的品質,甚至還會發生局部或者是全倉糧食都發生霉變的情況。針對此,在設計糧倉時,就需要保障其具有良好的隔熱性、防潮性以及氣密性等特點[2]。
根據相關實驗研究表明,如果倉房設計時僅僅考慮結構性能,還遠遠滿足不了保存糧食的需求,還需要在保障糧倉堅固的基礎上,為糧倉配備完善的儲糧設備,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充分保障糧倉能夠更好的應對突發事件,進而保障儲糧安全。
糧庫在長期儲備糧食的過程中,需要應用糧情測控系統,從而對糧食的溫度、水分等參數數據進行明確掌握,了解糧層糧情變化情況,對其進行研究分析,進而盡早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3]。
現階段,大部分糧庫在儲糧時,都會充分應用糧情測控系統,但是監測的糧食溫度、水分等檢測數據信息,并不能夠同其他檢測系統進行兼容,也不能夠記性數據共享。針對此,就需要針對數據共享、糧情變化等內容進行完善優化。近幾年,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糧食儲運技術與設備都不斷更新,更是開發了多套糧堆智能通風控制系統,促使糧情測控功能更加完善。
(1)在選用通風降溫系統的過程中,需要保障風道的選擇科學合理,同時全面系統考慮倉房用途、進出倉作業形式等因素。而且,注意在一棟倉內只能夠設置一種風道形式。而且需要能夠滿足送風均勻的要求,風網工藝也需要保證簡單、對稱等特點。而且風道沖孔強度還應能夠充分滿足糧食的載荷壓力。
(2)在選擇糧倉內通風設備時,還需要盡量選擇科學可靠的設備,而且通風操作需簡單便利,風機的壓力還能夠更好的克服通風系統的總阻力。與此同時,通風機的風量還需能夠充分滿足降溫、降水等不同形勢的需求。
(3)在糧倉降低溫度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軸流風機,通常每一個糧倉降溫時會使用2~4 臺風機。在安裝風機時盡量安裝在糧倉高處,在通風時,可以將糧倉的北窗打開,然后將南墻上的排風扇打開,最大程度上使得冷風能夠進入到糧倉內,使得糧食能夠有效降低溫度,保障品質[4]。
倉房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保障儲糧質量,就需要同各項儲糧技術進行結合,并且在此過程中,充分應用四散技術,充分保障糧食數量更加具有真實性,且儲糧質量良好,能夠在國家急需的時刻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