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鵬
(博羅縣畜牧獸醫局響水畜牧獸醫站,廣東 博羅 516144)
目前,畜牧養殖已經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增長。但是不斷爆發的動物疾病和疫情使養殖的經濟效益遭受巨大的威脅,許多養殖戶轉而投向其它產業。其實,只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動物疾病是可預防的,但首先要了解動物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
動物的生長環境對其生長速度,健康狀況都產生很大影響。如果動物圈舍不經常打掃,臟亂異常,通風條件差,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動物疾病。另外,圈舍內的濕度如果沒有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會影響動物新陳代謝,也會引起疾病。因此,在一些條件簡陋的養殖場中,動物更容易出現疾病。
如今,隨著畜牧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技術和設施更加的專業化,但是仍不乏有一些養殖人員不注重提高自身養殖專業化水平,在養殖過程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行為和操作。比如進出圈舍不消毒,不穿防護服,隨意允許外來人員進入圈舍中,這樣做很可能將病菌帶入,引起傳染性動物疾病。對圈舍內不及時打掃和消毒,不及時清理剩余飼料,投喂過期、變質的飼料,不為動物接種疫苗,對動物藥品的使用方法了解不足,錯誤用藥,影響這些都是引起動物疾病的重大隱患[1]。
一些動物由于免疫力差,自身攜帶病菌等因素,會突然發病,如果出現了傳染性疾病,會迅速引起大規模染病,為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想要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并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決不能過于節省養殖的經濟開支,必須追加投入,完善養殖所需的設施設備,對簡陋的動物圈舍進行重建。規模化的養殖場,動物圈舍應配備完善的通風系統,溫度調節系統,能夠保證圈舍內空氣潔凈,并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動物的需求調控圈舍內溫度、濕度[2]。動物糞便要及時處理,否則會產生大量的氨氣,影響動物健康。如果養殖規模較大,可以將動物糞便集中收集,作為能源進行二次利用。
動物圈舍內必須勤打掃,將動物糞便,剩余的食物殘渣清理干凈,以免滋生細菌。打掃后要對圈舍進行全面、深度的消毒,殺死細菌和病菌。如果發現有動物出現了發熱、食欲不振、腹瀉、精神萎靡等異常癥狀,盡快將其與其它動物隔離,單獨飼養,直至完全治愈,以免引起大范圍傳染。
養殖場應該制定嚴格的出入管理規定,不允許外來人員隨意進入圈舍內,養殖人員進出動物圈舍必須穿防護服,進出圈舍均需消毒,既不將病菌帶入,也不能病菌帶出,對保護自身安全和動物安全都是有利的。另外,從其它地區和養殖場收購的動物,要先單獨圈養一段時間,確認無任何異常癥狀和疾病出現后才能入欄,如需配種,也必須先進行動物疾病檢測[3]。
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養殖戶總是想盡各種辦法逃脫防疫,為的是降低養殖成本,但最終卻往往由于動物疾病的大面積爆發而蒙受巨大經濟損失,這很顯然是得不償失的。養殖戶必須主動學習疾病防控知識,增強防疫意識,定期為動物接種疫苗。很多地區都會不定期開展免費的動物防疫知識培訓,鼓勵廣大養殖人員參與,提高自身養殖的專業化水平,更有效的防控動物疾病。這樣一來,動物在出現常見的疾病時,養殖人員就能夠科學用藥,準確治療,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
動物喂養是一門技術性工作,不同類型和大小的動物對飼料和營養的要求不同,如果喂養不科學,會使動物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率升高。比如,剛出生的動物以及正處于孕期的動物,出現了腹瀉等癥狀和患病的動物,需要特別增加營養的補充。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的動物,飼料的配比也不同,這些都需要科學把控,否則會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飼料的選擇也要嚴格把關,確保飼料的營養價值和性價比較高,堅決不使用過期、變質的飼料。不一次性購買大量飼料,購置的飼料妥善存放,以免受污染、受潮,營養成分改變。將圈舍中剩余的飼料殘渣清理干凈后再投放新的飼料。
最可怕的動物疾病就是傳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一旦爆發,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導致大量動物染病、死亡,必須加強防控,及時做出準確反應。一旦出現了動物疫情,養殖人員必須及時、準確采取措施應對,否則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必須做好隔離工作,對已經患病的動物單獨圈養,對已經死亡的動物進行消毒和深埋處理。及時與獸醫站聯系,共同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確認疾病的類型,及時為其它動物接種疫苗。
動物疾病的出現是畜牧養殖業的災難,其主要受到環境因素、人為因素、動物自身因素的影響。但是,動物疾病并非是不可防,不可控的,只要養殖人員了解引起動物疾病的主要原因,通過完善設施建設,加強防疫,優化喂養,制定嚴格、規范的進出制度、消毒制度,完全可以控制動物疾病出現。但在以上幾點上,各大養殖場的工作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未來還需加大動物疾病防控的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