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義忠
(池州市貴池區牌樓鎮畜牧獸醫站,安徽 池州 247113)
疫病防治一直是家畜家禽養殖中的重點,疫病會對家畜家禽,甚至人產生嚴重的危害,應采取經濟的措施,加強對疫病的預防、控制、補救。動物疫病的分類比較多,應通過實驗室檢查等形式確診后,給出疫病的防治有效措施,從而抑制疫病的發生發展,保障家畜家禽及時獲得治療,達到養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低齡家畜家禽抵抗力差,營養補充不夠全面,通常日齡三五日之內的家畜家禽更容易感染病菌,而養殖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幼齡家畜家禽的感染癥狀反覺為正常活動癥狀,早期的幼齡家畜家禽感染表征不明顯,且發病較為急促,在養殖戶在發現家畜家禽的癥狀后,通常已經難以救治,而存活下來的家畜家禽治療中,也經常是浪費經費,救治的效果不強,成年家畜家禽疫病下,就相對有更多的發覺、補救時間,投入的疫病治療成本也更為值得[1]。
家畜家禽發病的因素, 既要從疾病的類別、疾病的誘發條件等進行分析,又要從管理的條件、環境的因素等進行分析,通常家畜家禽疫病前后,都能夠發覺養殖衛生問題、管理問題等,其中由于養殖戶的文化水平低,缺乏長遠的眼光,早期的成本投入力度小,消毒等缺乏工作的規律性,甚至消毒觀念淡薄,對于養殖中的密度、通風等沒有引起注意,操作起來較為隨意,部分養殖戶為獲取經濟效益,忽視家畜家禽的生長周期與生長特性,利用拔苗助長的方式去喂養,雖然能夠縮短家畜家禽的生長周期,但家畜家禽由于在飼喂中營養過剩,反而導致家畜家禽自身的抵抗力減弱,增加了疫病的發生幾率。
家畜家禽飼養中,既要給家畜家禽提供營養,又要結合家畜家禽的日齡等進行不同的營養配比,部分飼養人員對于家畜家禽的生長所需營養不了解,選擇相對成本低廉的飼料進行飼喂,難以從飼養方面提高家畜家禽的抵抗力,飼養過程中,未對家畜家禽的糞便等進行及時的清理,也很少通過科學儀器檢測溫度與濕度等指標,飼養不夠科學,從而導致細菌在“溫床”上逐漸的繁衍,飼養人員進進出出,未注意穿戴消毒服裝等,也會將外界細菌引入飼養空間中。
在家畜家禽疫病還沒有大面積爆發,而初見端倪的時候,通常飼養員會為了節省成本,在小范圍內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會自選藥物結合經驗去控制疫病,常見的就是將抗生素與飼料混合起來,或者利用針劑等進行疾病對抗,但由于不能對癥下藥,結合疫病進行科學的臨床分析、檢驗,經常會發生治療水平不高,治療效果不強的問題,有時候盡管已經使用了抗生素,但仍舊沒有藥物作用,這樣反而延誤了病情的治療,家畜家禽的部分疫病有相似性,養殖人員若是將疫病混淆,而主觀分析治療形式,也會延誤疫病的實際治療時間[2]。
家畜家禽疫病的防治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合理的藥物劑量控制,同時還應改善飼養環境,針對現有的飼養模式,進行引發疫病的條件檢查,而由于一些疫病的發病時間比較急,使得養殖人員胡亂增加劑量,也沒有從養殖的環境條件等角度分析疫病的發生條件,沒能在治療期間進行及時的消毒、隔離等,導致疫病大面積的爆發[3]。
養殖人員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較低,缺乏養殖的科學意識,應構建適應不同區域與養殖規模的免疫程序,針對當地易發、多發疫病,進行不同的免疫程序設定,使得養殖戶能夠在疫病發現期間,采取正確的措施自救,并為養殖戶提供一定的免費疫病檢查支持,提高養殖人員的疫病專業救治意識,應要求養殖戶自檢,或者當地的有關檢疫部門進行上門檢查、登記,同時對養殖的環境與管理方式等提出專業意見,應早期設立疫病的防控預案,一旦發生疫情,應結合輕重緩急,進行隔離,相關部門應同時對養殖戶進行科普宣傳,使得養殖人員懂得科學飼養形式,可在喂養的過程中,摻雜相應抵抗藥物,早期幫助家畜家禽提高免疫力,從根源上進行疫病的預防。
對于出入工作人員,應提供相應的管理制度,要求出入人員必須穿戴防護服等,做好出入登記,避免將外界的細菌等代入養殖空間,也避免出入中引入寒流等,引起家畜家禽的應激反應,嚴格禁止外來人員進出,應將養殖空間與生活空間隔離開,養殖中應為出入人員配備相應的消毒、連體衣、口罩、護目鏡等工具,飼養的場所應遠離公路等,并應注意避免家畜家禽混飼。
強化家畜家禽的養殖衛生防疫建設,當地應針對家畜家禽的養殖,對衛生防疫進行檢驗,并提出相應的指標要求,要求養殖戶必須購買消毒設備,對飲食飲水器具等定期的消毒處理,有規律性的清理糞便,對家畜家禽的產品進行嚴格質檢,以提高養殖戶的健康養殖意識,檢疫部門可針對新型的消毒器械與消毒裝備等,進行解釋說明,提供相應的技術保障。
家畜家禽疫病不僅損害養殖戶的利益,還會導致大面積的疫病爆發,引起社會的恐慌,應從源頭上根本控制疫病發生,提高家畜家禽疫病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