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勇
(黑龍江省建設農場畜牧科,黑龍江 北安 164035)
仔豬腹瀉病是由PEDV 病毒病毒引起的以腹瀉、嘔吐、脫水和運動僵直等癥狀為特征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病豬、含病毒的病豬糞便、污染的飲水和飼料以及環境等,均可導致健康豬經口感染病毒而發病。仔豬腹瀉的病因有許多,如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非感染因素包括溫度、應激、低血糖、日糧抗原過敏性腹瀉、非病原性白痢等,這些都是導致仔豬發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斷奶以后的仔豬容易發生腹瀉,斷奶對仔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包括環境、溫度、濕度和飼養方式的改變,及自身的弱小,適應能力差,自身的消化功能不健全,容易造成斷奶仔豬的腹瀉。斷奶仔豬腹瀉會引起仔豬消瘦,脫水,被毛粗亂,病程時間長會引起豬的生長發育受阻甚至引起僵豬,病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①由應激因素造成的,因為哺乳仔豬在哺乳期間主要吃的是奶,營養學上它吃的是動物蛋白,斷奶以后是由飼料供應的,再好的飼料,其消化吸收能力都不如動物蛋白,豬這個動物天生胃酸缺乏,特別是小豬消化吸收達到正常階段是在30kg以后,所以在哺乳期間的小豬和斷奶的小豬消化吸收功能都不健全。②環境溫度的問題,由于小豬怕冷大豬怕熱的生理特點,如果在冬天早春秋天的情況下,小豬斷奶以后圈舍溫度過低,也會引起小豬腹部受寒,引起拉稀。③環境溫度換料引起免疫能力下降,感染上細菌性的疾病,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都會引起斷奶仔豬的腹瀉問題。
首先,大腸桿菌是最早定植腸道的細菌之一,致病性大腸桿菌菌株通過菌毛黏附素(通常是F4 或F5 菌毛)黏附在小腸上皮細胞上,然后通過分泌腸毒素(通常是熱穩定毒素和熱敏感毒素),導致腸上皮細胞中的氯離子析出,同時大量分泌液體,最終導致腹瀉。其次,寄生蟲性腹瀉,球蟲病和線蟲病是導致仔豬腹瀉的主要寄生蟲種類。寄生蟲性腹瀉主要發生在較小的仔豬中,特別是15 日齡以下的仔豬容易患病。另外,增生性腸炎,仔豬在患有增生性腸炎后,可能產生腹瀉問題,此病也被稱作壞死性腸炎,是由仔豬感染勞森菌而產生的疾病,這種疾病在仔豬中的發病率較低,一般不容易造成死亡。此病主要是由于外界環境驟變,從而導致仔豬出現較強的應激反應,從而引起疾病。
由于母豬本身抵抗力低,在妊娠期間管理不當容易出現有害因子,使仔豬一出生就抵抗力低;也會引發母豬子宮炎、乳房炎、無乳綜合征等問題,這時如果患病母豬給仔豬喂養母乳,就會使仔豬出現腹瀉問題;另外如果多次使用同一父本會降低胚胎質量,導致下一代患病幾率大。
發病仔豬往往呈現尾巴無力、下垂,被毛紊亂、精神沉郁、消瘦等癥狀,如出現脫水,則仔豬會出現眼睛凹陷,臀部和脊椎骨骼突出等癥狀。此外,腹瀉產生的糞便可能附著于仔豬體表,致使其體表污濁。發病嚴重時,仔豬可能昏迷或死亡,即便腹瀉恢復后,患病豬仍表現消瘦和發育遲緩。如果是梭菌性感染,患病仔豬往往在出生36 ~ 48h 內發生血痢,排血紅色稀便。
如果是病毒引發的仔豬腹瀉,在傳染過程中速度快、趨勢猛。如果是細菌或寄生蟲引發的仔豬腹瀉,在傳播過程中速度較慢,前期一般很難發現,但是發病時間長,而且病情會逐漸加重。
對仔豬腹瀉病初步判斷主要觀察首次發病的日齡。一般情況下發病2 d 左右疑似是大腸桿菌或梭菌性腸炎等引起; 如果發病靠近1 個星期,可以判斷為球蟲性腹瀉; 如果超于1 個星期則多為傳染性胃腸炎、沙門使病菌等引起。除此之外,飼養人員還可以通過糞便形狀進行判斷,如果糞便輕度稀軟,大多是因為管理不當,日糧搭配不合理以及氣候等原因引起; 如果腹瀉嚴重可能是急性腸胃炎; 如果糞便呈水樣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可以考慮是豬瘟、慢性仔豬副傷寒等。
母豬在配種前,可以進行豬瘟、豬偽狂犬疫苗的注射,預防仔豬因感染此類疾病而引發腹瀉。母豬在產前的一個月,對其注射免疫多價的大腸桿菌滅活苗。仔豬出生后對其注射免疫各種引起腹瀉的病毒病菌的疫苗。
斷奶以前,小豬一般在產后10d 教會小豬吃料,早期補料給小豬斷奶以后增強自身消化吸收功能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說在斷奶以前給小豬吃10kg 的開口料,這樣在斷奶以后使其適應吃料的問題,斷奶后的小豬喂開口料15d,有些養殖戶斷奶以后換小豬料,不利于小豬的消化吸收,開口料一直喂到最低15d 然后逐級過度,再過度15d 左右,然后換成乳豬前期料,再喂20d,第二個方面就是斷奶小豬的圈舍溫度一般不能低于25℃,因為仔豬對低溫特別敏感,溫度越低小豬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越差,也會因為寒冷而引起腹瀉。斷奶小豬在斷奶的同時在料里面可添加抗應激的藥物和幫助小豬消化吸收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藥物也就是益生素,微生態這類藥物,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對已患病的仔豬,可將東莨菪堿+ 硫酸新霉素混合均勻后給藥,此外,由于仔豬腹瀉后體內鹽分等有很大的損失,要適當給予補充,將氯化鉀1.5g、氯化鈉3.5g、葡萄糖25g、碳酸氫鈉2.5g 與1L 水混合后放在豬舍中讓仔豬自飲,對于發病嚴重無法自飲的,可以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