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攀,張玉釧,古 鋒
(瀘州市龍馬潭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瀘州 646000)
我國是生豬生產和豬肉消費大國,但由于長期以來生豬生產一直以傳統散戶及小規模飼養方式為主,規模飼養為輔。由于散養方式飼養條件差,管理水平低,疫病防控難,再加上散養規模小、勢力單,與市場的對接能力差,難以預測市場可能出現的變化,只是簡單地跟隨價格做出生產決定,在市場形勢好,養豬效益高的時候,養殖規模快速膨脹;當養豬效益下滑,出現虧損時,又空欄罷養,缺乏抵御市場沖擊的能力,難以保持生豬生產的相對穩定,嚴重制約著養豬業生產水平的捉高。
我市養豬科技經費投入不足, 使養豬業的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使直接投入生產要素的作用減弱。我市豬的單產和群體生產水平低, 母豬年生產力低, 肥豬飼養期長,飼料轉化率低, 產品發率低 , 病死率高 , 成本高 , 效益低。
隨著畜產品買方市場的形成, 市場已成為制約養豬生產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開拓市場、提高綜合效益是養豬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如何面對市場, 要適應消費結構變化和消費層次的要求, 要盡全力提高產品質量, 要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達到提高綜合效益的目的。
我市養豬是以千家萬戶為主體, 盡管具有靈活性和市場承受能力強等特點, 但因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 生產上勢必呈現規模小、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等弱點。重視經營體制,加快由分散型向集約型、傳統型向科技型、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 促進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豬產品的安全性、營養性和保健作用倍受人們的關注, 影響產品品質的因素很多, 飼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劣質飼料不僅有害于養豬生產, 其產品更有損于人體健康, 有毒或帶毒飼料對畜禽和人類造成很大的威脅。
科學測算區域生豬養殖承載力,優化生豬產業發展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力度培育優勢企業,按照生豬產業鏈整合發展原則,推進生豬產業發展的規模化與產業化,積極推進生豬產業的集群式發展,獲取規模效益。創新生豬養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公司+ 農戶”、“飼料供應商+ 農戶”、養豬專業合作組織等多種模式,實現公司、農戶、市場的有機結合,依托信息與技術革新,對接市場需求,將飼料供應、養殖、加工、消費等環節緊密銜接,注重肉品結構分類,延長生產迂回鏈條,獲取更高的附加值,協同發展,更好的促進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
一是關注生態養豬技術與模式,從綠色出發,提升動物福利,構建“綠色、健康” 生豬養殖、加工流程,從改善豬的生活環境來從根源上解決豬肉產品健康和安全問題,減少疫病風險。二是借鑒丹麥建立質量追溯體制,完善豬肉質量監控體系,對生豬產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進行規范,做到有據可循。三是建立生豬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即經過認證的無公害、綠色、有機或經檢測達到國家標準的生豬產品,準予進入市場銷售,反之則禁止進入市場銷售。實行生豬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和身體健康,也有利于提高生產經營者提高產品質量安全和參與質量認證的積極性,最終有利于質量安全的豬肉產品市場機制的形成。
按照依需定供的原則,把脈養殖戶意愿,及時出臺支持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補貼、保費補貼、強制免疫補助等生豬養殖扶持政策,為養殖戶提供養殖補貼與支持,為商品化開發提供高品質的生豬來源并打開市場。鼓勵發展養豬專業合作組織,加大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力度; 完善生豬期貨市場,有效平抑價格波動和規避市場風險; 健全生豬養殖保險政策體系,提高保險額度與內容; 推廣適度規模養殖、環保友好養殖,防止規模壟斷; 逐步建立生豬養殖社會化服務體系,降低生豬養殖成本; 巧妙利用國際貿易壁壘,服務豬肉國際競爭劣勢扭轉; 考慮生豬產業發展與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區域扶貧等其他社會政策的銜接,提高政策瞄準精度,保證政策的科學有效。
影響生豬生產的最重要因素是疫病。疫病防治包括環境、防疫、消毒、驅蟲等方面。所以, 要注意場址選擇、場舍建設科學化; 制定統一的免疫、驅蟲程序; 建立防疫消毒制度及消毒藥械; 規范良種引進手續; 規范獸藥市場, 嚴格控制使用疫苗、菌苗; 對各村防疫員實行培訓、頒證、持證上崗。由防疫員具體實施免疫計劃, 保證免疫覆蓋率及免疫效果, 從而保證生豬生產的穩定發展。
穩定生豬生產, 總的經營目標應該是: 通過合理化管理, 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努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 改善內部環境, 適應外部環境, 逐漸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 確保生豬生產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