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賢
截至5月24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5343502例,死亡339787例。疫情對生命的損失不只在死亡,還在于減少出生。生死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對稱:歷史上導致死亡人數大幅增加的事件,也往往導致9個月后的出生數下降。
1918年流感造成美國死亡67.5萬人,也使得生育率從1917年的3.33降至1919年的3.07。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的生育率從1913年的2.47下降到1917年的1.34。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的生育率從1941年的4.6降至1943年的1.68。
由于封城、停工,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的打擊,將介于1929年“大蕭條”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間。經濟衰退導致收入減少,失業率攀升,養育能力下降,結婚率下降,婚育年齡推遲,從而導致生育率下降。
“大蕭條”期間,美國的生育率從1928年的2.66降至1933年的2.17。“大蕭條”和歷史上的饑荒、瘟疫、戰爭一樣,對生育率的影響是短暫的,因為當時結婚率高,單身比例低,婚育年齡早,避孕條件落后,甚至是非法婚育。但是現在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巨變,結婚率下降,婚育年齡推遲,單身、丁克人群比例增加,避孕合法且便利,因此生育率一旦下降將很難回升。
比如,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結婚率從1973年的9.9‰直線下降到1990年的5.9‰,同期婦女初婚年齡從24歲推遲到26歲,生育率從2.14跌到1.54。19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濟負增長,生育率從1990年的1.89跌到1999年的1.16。2008年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遠不如“大蕭條”,并且在兩年后就開始復蘇,但卻將生育率踢下懸崖,從2007年的2.12跌到2018年的1.73。
如果這次疫情導致2021年世界、中國和美國的生育率下降0.1,那么將分別少生595萬、88萬、22.3萬孩子。疫情可能會永久性地改變人們的一些習慣和社會經濟結構,因此生育率恐怕很難回升。
“病死者”壽命短,“少生者”壽命長。以美國為例,出生時預期壽命為78.6歲。如果疫情不幸導致15萬至20萬人死亡,被病毒直接“剝奪”的人口還是少于生育率下降0.1所損失的人口。并且新生人口是可以再延續下一代的,而97%的病死者超過49歲,大多已失去了生育能力。
東亞文化圈最珍惜生命,預期壽命最長、嬰兒死亡率最低。在這次抗疫中也較好地控制了“死”,但對“生”的關注不夠。生死相依,隨著嬰兒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提高,生育率直線下降,地區生育率全球最低。
“病死”影響當下,“少生”影響今后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因此,“生命至上”不光要盯著“死”,也要聚焦于“生”。政策需要精細的平衡,既盡最大可能控制疫情,減少“死”,也要避免經濟衰退,保證孩子的生存機會?!?/p>
(作者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
環球時報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