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

李中奇和寧云霞
90后李中奇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一個農民家庭,考入南京農業大學后,他便在心中埋下一個田園夢:將來擁有一片田地,按現代化的科學方式種植。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中奇認識了校友寧云霞。寧云霞的老家在山東農村,同樣的出身讓他們有很多共同話題。兩個年輕人交換著彼此的夢想,心也愈走愈近。
2016年,兩人碩士畢業。寧云霞跟隨李中奇來到南京農業大學與常熟市董浜鎮合作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工作。剛走出校門的李中奇滿是憧憬和干勁,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他從普通員工做到營銷服務部部長,還獲得優秀員工獎、金點子獎。
2017年3月,李中奇得知,距離基地不到2公里有一塊50畝的土地要流轉,便和寧云霞商量:“我想把地承包下來。”“你想好了嗎?為什么非要選在這里呢?”寧云霞喜歡李中奇執拗的性格,又有些擔憂。“常熟農業的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尤其是智慧農業和節水灌溉的覆蓋,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他告訴寧云霞,在常熟一年,從村領導到鎮領導,甚至很多市領導都認識了他,這說明當地政府對農業很關注。“只要你想好,我全力支持!”為了愛情,寧云霞一路追隨。
站在一片雜草叢生的土地面前,寧云霞不禁驚呼:“雜草比我還高。”“管它荒不荒,先把地拿下來再說!”什么也阻擋不了李中奇創業的決心。這對情侶決定在農村“安營扎寨”。
拿到地后,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荒蕪的田地變成了十幾個塑料大棚,他們還在大棚旁用彩鋼搭建了一個“家”,并領證結婚。
李中奇大學時之所以學習農業,就是想改變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用科學生態的方式進行農業種植。比如“微生物種植”,就是利用作物種植過程中自然界的有益菌種,做成生物肥料,用來促進作物生長、防治病害,同時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實現土地可持續生產。
土地準備好后,他們第一茬種的是黃金小玉米。七八月份是玉米拔節抽穗的時節,這時正需要充足的水分。可地里水管很細,一遇上淤泥就會堵住,再加上白天周邊農戶用水量大,導致水壓不足,李中奇只好在凌晨一兩點爬起來,套個電筒在頭上,手動疏通水管,忙活了一個月。
2017年9月,李中奇和寧云霞終于收獲了第一茬黃金小玉米,每畝產量約300斤,通過農旅公司的微商平臺,打上了“碩士黃金玉米”的品牌,不到六天就賣了800斤,收益6000多元。之后,夫妻倆便創辦了常熟市秾韻果蔬專業合作社,想幫助更多農民采用現代化的種植方式增收增產。
然而,做農業并非想象得那樣簡單,播點種子就能收獲,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把握不好,都可能造成這一茬作物的損失。他們承包的這塊地比較低洼,眼看小玉米長大,一場暴雨下來幾乎顆粒無收;一場霜下來,他們種的小蘿卜就會被凍壞。看著幾個月的勞動成果付之東流,李中奇甭提多痛心。寧云霞也很傷心,但她從來沒有埋怨過,總是鼓勵李中奇:“我相信你一定會把農場搞好。”得到愛人的鼓勵,李中奇心中充滿力量。兩人還養了幾只羊,用蔬菜葉喂它們,看著羊兒們快活地爭相吃菜,兩人相視一笑。
光埋頭苦干不是辦法,李中奇和妻子商量,決定拜師學藝。快60歲的農業技師顧耀忠在地里摸爬滾打了30年,從來沒遇到過研究生來找自己學習。“干農業,沒有個三五年,皮毛都學不到。”他給了李中奇夫妻一個下馬威。“我們在這里安了家,要一直干下去。”李中奇見顧耀忠心存疑慮,馬上表明態度。“那你們有問題盡管來問,我隨時指導。”顧耀忠并沒有立刻答應當他們的老師。
收獲黃金小玉米后,李中奇夫妻的地里又收獲了第一茬番茄。番茄外觀看起來不怎么招人喜歡,雖然放置了兩天,摸上去還是硬梆梆的。一個線下團購店的收貨商過來,一邊挑一邊嘆氣:“是個好東西,但樣子不好看,摸上去像是沒熟,顧客不敢買呀!”李中奇無奈地沉默著。這可是他以200元一包的價格買來的種子。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他拍了張照片發給顧耀忠,顧耀忠一看就明白了。“種子產地是河南,常熟氣候與河南不同,你應該挑早熟的品種。”李中奇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理論知識與田間經驗根本不是一回事兒,每年的氣候環境都不一樣,沒有固定的模板,要靠經驗。

李中奇和寧云霞在查看作物長勢

李中奇和寧云霞在農場勞作
“番茄地的病蟲害怎么樣?記住‘蟲靠治,病則靠防。”顧耀忠這么一說,寧云霞趕緊下地去看,的確有些果子有病害。“那還等什么?病毒病蔓延起來很快,假如果子上能看出來,就嚴重了。”他建議把地里剩余的番茄全部拔掉,老葉、病葉全部清理,及時掐斷傳播源,并且把土翻過來晾一晾。“啊?剛長第一批果子啊。”李中奇哪里舍得,這第一茬果子凝結著太多的感情,就像自己的孩子。顧耀忠急得跺腳,就怕小夫妻倆不聽自己的。“拔,我們拔。”寧云霞被顧耀忠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所感動。顧耀忠也被小夫妻身上的拼勁打動,正式收他們為徒。他把一本厚厚的冊子送給寧云霞,這是他30年來積累下來的農技經驗,從起隴、蓋膜、埋種到銷售,一整套的田間管理秘笈。“搞農業不光要做外科醫生,更要做全科醫生。”顧耀忠告訴李中奇夫妻。
在顧耀忠的幫助下,李中奇和寧云霞的種植技術漸漸提高。他們的農產品進了當地的大超市,而外地的業務和網絡銷售業務也在不斷發展之中。
如今的農產品市場,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講得好,講出產品的故事,才能得到受眾歡迎。借助電商平臺,李中奇夫妻注冊了微信公眾號,計劃打響微生物富硒品牌“鋤硒”。“既要做品質,也要做品牌!”這是他們的目標。
2020年,李中奇打算將農產品精細化,將一種農產品做到極致,形成相關的技術規程,技術主要來源于自身的學習以及與高校的合作。對于未來,李中奇說:“今后農場的功能不會是單一的種植,它應該是集種植、養殖、休閑觀光、科普示范甚至餐飲等的綜合型農場。”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冬艷 家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