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中國古代的俸祿制度,明朝的薄俸制最具爭議。朱元璋推行薄俸制的初衷,跟他的出身有關,他對以往欺壓自己的官員們非常痛恨,認為治理貪腐必須削減官員工資。
明代思想家顧炎武,拿明朝的官員薪水跟唐朝做對比,發現明朝的薪資是唐朝的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而像這種低薪,養家糊口都有些困難。而在明朝,出現過因為清廉而生活窘困的官員。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不光有薄俸制,有一些歷史時期,還曾經實行過無俸制。這些實行無俸制的朝代當然大多數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比如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一般都以戰爭搶掠為生,所以立國之初,北魏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俸祿。
當時北魏文武百官的生活來源,很多是朝廷賞賜的戰利品。每當北魏王朝打了勝仗,那些隨軍將士和百官就過一次節。至于賞賜的內容,當然是搶到什么就賞什么,所以內容五花八門,既有金銀器物、馬牛豬羊、衣服首飾,還有俘獲的人口,亦即所謂“生口”。
比如拓跋珪天興二年,“破高車雜種三十余部,獲七萬余口,馬三十余萬匹,牛羊百四十余萬頭……班賜從臣各有差”。
泰常八年四月,南攻劉宋后還軍至晉陽,因為掠奪之物甚豐,所以“班賜從官,王公以下逮于廝賤,無不沾給”。這就有點不穩定,打了勝仗,上上下下都收獲頗豐,打了敗仗就可想而知了。
一打勝仗,就有大量子女玉帛可分,這種山大王式的生活聽起來當然很爽。但是也有問題,一個是賞賜不時,沒有規律,二是分配嚴重不均,獲得賞賜最多的當然是隨軍出征的將士及文武官員,留守的官員所獲甚少,甚至根本撈不到賞賜。
這些官員生活當然就會遇到困難。比如北魏名臣高允在任中樞機要官員中書侍郎時, “家貧布衣,妻子不立”,其家“惟草屋數間,布被缊袍,廚中鹽菜而已”。出任機要,而家貧如此,可見北魏官員待遇水平是何等不公平。這不是高允的個別情況,《中國俸祿制度史》中說:“當時平城漢族文官因沒有固定俸祿,又不能得到賞賜,以致衣食不足者,當不在少數?!?/p>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留守文職官員和地方官員的主要收入就靠貪污受賄、“刮地皮”。史載當時無祿之官,“率是貪污之人”,“少能以廉白自立”,以至百姓視他們為“饑鷹餓虎”。
北魏太武帝時,公孫軌出任虎牢鎮將,來的時候單馬執鞭,離任的時候從車百輛,百姓登山怒罵相送。這當然是壞官。相比之下,所謂好官也不過是手法比較“文明”而已。
文成帝時,崔寬任陜城鎮將,因為國家不給俸祿,所以也不乏聚斂,但是聚斂之后,善于撫慰,且地方治理尚算有方,所以居然被稱為“能政”,則北魏其他地方吏治可想而知。
地方官員的貪腐給王朝治理帶來很多問題,他們過度剝削壓榨百姓,侵奪民產,導致地方殘破、民不聊生,甚至無力上交國稅。還有的地方民眾逃亡,土匪橫行,商旅不通,國家當然深受其害。
所以北魏前期,皇帝們經常下詔,痛斥各地官員的貪污不法。比如太武帝太延三年詔書說:“內外群官及牧守令長,不能憂勤所司,糾察非法,廢公滯私,更相隱置,濁貨為官,政存茍且?!?/p>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收入,官員與大商人勾結,通過經商牟取厚利。北魏前期雖然商業并不發達,但是官員經商之風卻很盛。如上文所說,崔寬任陜城鎮將,一方面剝削百姓,另一方面,因為販賣漆蠟竹木之類的東西,由此所獲不少。
官員經商,當然主要是利用手中職權,與富商大賈相勾結,壟斷市場,強買強賣,謀取暴利。比如文成帝和平二年詔稱,有的官員做生意,獲十倍利潤。這哪是生意,簡直是搶劫。所以官員們在分潤自肥的同時,卻導致地方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