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的實施契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戰略部署。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任務,也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更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實現這些宏偉目標和愿望,必須根治道德領域長期存在的各類問題。
一、堅持問題導向,以完善的制度確保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德為人生之本,民族之魂,國家之基,時代之根。2001年我國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立根塑魂、正本清源,對公民道德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使道德領域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
但我們也必須正視,由于市場經濟規則、政策法規、社會治理還不夠健全,以及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蝕和網絡有害信息影響,道德領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道德失范現象;一些社會成員存在著是非、善惡、美丑不分,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問題;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時有發生。有些道德失范現象不僅僅是違反道德的問題,也是突破國家法律底線的問題。在社會轉型期,單純依靠道德的教育遠遠不夠,要根治道德領域多年累積的痼疾頑癥,必須以完善的制度來做保障。其中,要強化法律法規的保障作用,彰顯公共政策的價值導向作用,發揮社會規范的引導約束作用,還要深化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正如《綱要》總體要求中所指:要“堅持積極倡導與有效治理并舉……堅持重在建設、立破并舉……加大突出問題整治力度,樹立新風正氣、祛除歪風邪氣。”具體而言,就是對于一些道德失范現象以及部分公民的道德觀念模糊及缺失等問題,主要依靠教育引導等柔性的治理手段,如通過社會規范的引導約束、公共政策的價值導向等。但針對一些失德敗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如污蔑詆毀英雄、傷害民族感情、損害國家尊嚴、出賣國家利益等行為,又如食品藥品安全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就必須以雷霆之勢重拳出擊,開展專項治理,達到既剎住歪風邪氣又能凈化社會文化環境的效果。
二、堅持目標導向,以綜合手段專項治理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道德治理是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尤其適宜運用社會治理方式中的綜合治理手段,正如《綱要》所明確的:“道德建設既要靠教育倡導,也要靠有效治理。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和社會管理、輿論監督等各種手段,有力懲治失德敗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
首先,依法依規嚴懲失德敗德行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習近平總書記從對道德與法律內在關系的深刻把握為我們指明了德治與法治的辯證關系:就是既要注重發揮德治對法治的滋養作用,也要強化法治對德治的保障作用,因為,開展道德治理工作離不開法治的硬性規制,法律為一系列道德問題制定規則制度和硬性要求,只有依靠國家機器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才能真正構建起良性的道德倫理秩序。可以說,完善的法律制度能有效地阻止道德的沉淪,促進社會道德的有效提升。因此,我們要善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具體而言,對污蔑詆毀英雄、傷害民族感情的惡劣言行,特別是對于損害國家尊嚴、出賣國家利益的媚外分子,要依法依規嚴肅懲戒,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使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沉重代價。對此,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21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完善食品造假行為定罪的司法解釋,推動食品摻假使假行為入刑。所有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都要追究到個人,并向社會公開處罰信息。”之后,國家逐步修改和完善了食品安全等領域相關法律,2018年12月29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此外,還要發揮司法裁判的懲惡揚善功能,定期發布道德領域典型指導性司法案例,逐步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總之,只有通過法治的健全與完善才能贏得道德的穩固與持久,只有對精密的法律規范普遍地恪守,才能使民眾逐漸養成良好、扎實的道德習慣。
其次,綜合施策治理突出民生問題。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民生問題,在強調依法治理的同時,還要根據具體問題,綜合運用經濟、技術、行政和社會管理、輿論監督等多種手段進行整治。具體而言,要充分發揮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業監管、行政管理和執法監管作用,依靠法紀政策強大的威懾力和制裁力,制約失德悖德行為;健全社會公德監督體制機制,在加強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的同時,尤其要充分利用群眾監督的廣泛力量,讓違反社會公德規范的行為無處遁形。同時,積極開發大數據在社會公德監督中的功能,并且繼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對違反社會道德、背離公序良俗的言行和現象及時進行批評駁斥,激濁揚清、弘揚正氣。
再次,將專項治理與常態治理有機融合。如通過建立懲戒失德行為常態化機制,將對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融入對公民道德的常態化治理中,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不斷凈化社會文化環境。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李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