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橙 左端倪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專門有一章,強調“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綱要》提出,倡導文明上網,廣泛開展爭做中國好網民活動,推進網民網絡素養教育,引導廣大網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動、理性表達,遠離不良網站,防止網絡沉迷,自覺維護良好網絡秩序。
網絡迅速發展,為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網絡空間作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既要方便,更要健康、有序、安全。然而,在網絡空間,低俗甚至惡俗信息仍然時不時地出現,有的利益至上根本無視羞恥感,漠視道德,忽視責任,傳播散布淫穢、暴力等違法信息,不僅有違公民道德規范,甚至突破了社會底線、觸碰了法律紅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責任與使命要求我們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自覺維護良好網絡秩序。網絡空間道德建設,說到底核心是作為網民的我們的道德建設,因為網絡空間的行為主體是網民,只有我們講道德,注重文明自律,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才有了基礎。《綱要》指出,“輿論具有成風化人、敦風化俗的重要作用。要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把正確價值導向和道德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新聞報道中,體現到娛樂、體育、廣告等各類節目欄目中。”
提升網民的網絡道德素養,讓講道德、守法紀的公民占領網絡道德建設主陣地。網民成份復雜,網絡素養參差不齊,要實現公民道德自律,一方面需要網信部門、互聯網企業加強引導,明確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另一方面則需要網民加強自身修養,守住公民道德底線,自覺抵御低俗之風,遠離媚俗傾向,以每個網民的積極向上、文明健康,促進網絡空間更健康、更陽光、更清朗。
新時代要求我們做網絡公益宣傳者,豐富網上道德實踐。每一位公民的網上行為,與其網下的日常道德修養有直接關聯。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空間公民道德建設的實施,同樣要抓好網下的日常行為規范,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經驗做法應用到網絡空間。舉例講,如拓展“互聯網+公益”“互聯網+慈善”模式,可以激發全社會熱心公益、參與慈善的熱情,積極培育和引導互聯網公益力量,引導公民隨時、隨地、隨手做社會公益,壯大網絡公益隊伍,形成線上線下共建共治聚合力。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幾元幾角,匯聚起來,也許會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公益活動,讓人們感到自己略盡的幾分綿薄之力,能讓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貼在公交車站臺的公益宣傳廣告,不是需要時拿來口頭吆喝幾句的口號,而是中國這個歷史悠久文明燦爛的國度每一位公民都要切實努力遵守的行為規范。請不要忘記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立根塑魂,正本清源,用最純粹的心去踐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讓我們從自身點滴做起,讓道德根植網絡,建設好清朗互動空間。
(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
責任編輯/曹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