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 劉棟
摘 要:移動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新媒體工具種類多樣并不斷迭代更新,全民參與的網絡新媒體時代逐漸形成。為量化網絡素養對大學生網絡參與的影響程度,更好地分析大學生群體在互聯網環境中的政治思想狀態,采用典型相關性分析方法,以某地區高校為樣本,將網絡素養評價標準與網絡參與質量兩組參數作為向量組,分別量化其相關性并進行排序,分析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對其網絡參與的影響情況。實驗結果表明,大學生網絡素養與其網絡參與有較強相關性,不同的素養評價指標對其網絡參與的影響程度不一。最后提出提升大學生網絡參與水平的有效措施,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網絡素養;典型相關分析;網絡參與;關聯分析;主成分分析
DOI:10. 11907/rjdk. 19245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20)002-0269-04
英標: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on Their Network?Involvement
英作:WANG Zhi-yong , LIU Dong
英單:(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103, China)
Abstract: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facilitated the continuous update of new media tools. The era of new media network in which all people participate has been gradually come into being.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network literacy 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volvement, and better analyze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we use the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on their network involvement by field surve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 certain region as a sample, taking the two groups of parameters of network literacy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network involvement quality as vector groups, and quantifying their correlation and ranking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and their network involvement, and different literacy evaluation indicator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ir network involvement.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volvement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for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twork literacy;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network involvement;association analysi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0 引言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新媒體迅速滲透到公眾日常生活中[1]。新媒體的開放性、便捷性、實時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充分保障了民眾網絡參與的隱私安全,為輿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新媒體成為公民行使政治參與權利的新渠道。使用平板、智能手機等新型媒體的用戶持續增加[2],用戶可通過微信、微博、貼吧、論壇等新媒體平臺依法參與相關政治活動。大學生作為“新媒體原住民”,是互聯網上最為活躍的群體,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融合媒體傳播平臺的出現,深刻改變著廣大青少年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交流方式,成為其表達思想、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平臺[3-4]。用戶通過微信、QQ隨時保持與朋友的互動,通過朋友圈、微博、抖音等隨時進行熱點話題討論和評價,這些行為逐步形成一種新媒體網絡文化,并深刻影響著用戶與世界互動互融的方式?;ヂ摼W環境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為便捷參與網絡提供條件的同時,也增加了主體網絡參與(Network?Involvement)活動的不規范性、不理性等低質量甚至無效參與行為,即除合法表達外,還有利用網絡進行侮辱、誹謗、詐騙、色情等非法活動。身處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成為網絡陣地最大的宣傳者、應用者、推廣者和實踐者群體。由網絡素養差異帶來的數字鴻溝,成為網絡社會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
我國公民有權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行使參與權,其中網絡參與便是一種便捷、高效的方式。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指出,未來一定是網絡政治參與時代。近年來,許多學者圍繞民眾網絡參與情況開展了系列研究。美國學者Rabia Polat[5]通過分析網絡媒體與政治參與的關聯關系,從宏觀角度指出了網絡特點對網絡政治參與的影響;英國 Banaji等[6]通過調查研究對比傳統投票與網絡投票的受眾情況,得出青年人更加喜歡靈活的網絡參與活動的結論。國外學者對網絡參與的研究較為廣泛、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等諸多領域,普遍認為網絡參與這種形式對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有積極影響[7-8]。國內學者竹莜[9]以“長生疫苗事件”的輿情趨勢發展為線索,對公眾在該事件中網絡參與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并對參與群體情感表現、網絡行為、社會結構特征進行深入分析,為營造良好參與環境提出了對策;董天策[10]通過綜述文獻的形式梳理了近10年關于網絡參與活動社會影響的相關研究,提出網絡參與會促進社會積極發展、不會引起社會輿情危機的結論。國內學者大多從傳播學、社會學角度開展網絡參與特點與影響的相關研究,但關于網絡素養水平對網絡參與的影響情況,特別是量化其影響程度的研究較少。
本文在分析當前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與評價指標基礎上,通過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方法對其網絡參與的影響分布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為提升大學生網絡參與水平提供決策支持。
1 基本概念與背景知識
隨著電子政務領域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大學生逐漸成為網絡社會政治參與的重要群體[11],個體之間的網絡素養差異與網絡參與有效度存在一定相關性。我國大學生網絡參與整體情況良好,但是參與水平、參與質量情況差異較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較多,其中部分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程度不高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目前已形成可反映網絡素養的標準描述與相應評價指標,但多元因素對大學生網絡參與的影響難以測量。
1.1 網絡素養
網絡素養是信息素養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體現個人在網絡環境中的素質與修養,是適應當下新媒體網絡時代的一種基本能力,成為影響個人在網絡時代活動狀況及應用質量的潛在因素,包括態度、技能、知識3個層面,即利用網絡的技能、使用網絡的目的、對網絡的認知[12-14]。20世紀30年代,英國將信息素養作為通識內容列入不同層次的教學課程體系中[15-16];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30多個國家的信息素養狀況及相關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17]。關于網絡素養的評價,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和評價方法:美國學者McClure[18]首次提出網絡素養的概念;美國Silverblatt教授[19]在《Media Literacy in an Interaetive Age》中分析了網絡素養主要內容,將其定義為7個維度的表征,并將其系統地置入文化教育理論中。在國內,1999年由王吉慶教授[20]編著的《信息素養論》對信息素養的內容、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進行了系統深入的介紹和分析;貝靜紅[21]通過實例和樣本數據對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為更有效地進行全體網民網絡素養測評,提升網絡素養,2017年正式發布網絡素養標準評價體系[22],網絡素養標準可歸納為10條,如表1所示。
1.2 典型相關分析法
典型相關分析法由Hotelling于1936年提出,其基本思想類似于主成分PCA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常用于數據多元綜合統計分析方法,可對變量數量巨大的數據集進行有效計算,是多元線性回歸的一個推廣,利用各變量對之間的相關性關系反映兩組指標間的整體相關性?;具^程為:①定義兩組向量,求解其線性組合間相關系數最大值,在變量空間內找出變量線性組合;②計算與最初選擇的對線性組合不相關的線性組合,使其配對,并計算得出相關系數最大的一對;③按照步驟②繼續計算,直到取得兩組變量之間的全部相關性。其中線性組合配對稱為典型向量組合,其相關系數稱為典型相關系數,典型相關系數表征兩組變量之間關聯強度。
2 計算模型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結合實例分析某地區高校的一次大學生網絡參與活動,按照上述10條標準,設計對應的網絡素養調查問卷,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同步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獲取結果,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法(CCA)將網絡素養各評價指標作為一組變量空間L(10個指標),網絡參與質量情況作為一組變量空間I,4個指標分別為高效合理的網絡參與、較為有效的網絡參與、一般質量參與、無效參與,對兩組變量空間進行相關性分析。
定義網絡素養各評價指標[L]和網絡參與質量評價指標[I],兩組變量分別為[L=(L1,L2,?,Lm)],[I=(I1,I2,?,][In)],對[L]、[I]兩組變量進行相關性量化計算。當m和n均為1時,采用皮爾森系數表示兩個變量相關性,因此推廣到兩組多維變量空間,兩組變量相關性計算可表示為:
[ρL,I]是一標量,[ρ∈(-1,1)],可量化樣本多維數據間的相關性,計算其依賴程度,Cov和σ分別表示變量間的協方差與標準差。[Lj,Ij]表示兩個數據集L、I內的元素。
[α,β]為任意非零向量,因此將兩組多維數據集相關性計算問題轉化為求解[α,β],使L,I間的相關性最大,本文中m、n為兩組指標L、I的量化個數,m=10,n=4。在綜合變量求解時,對目標函數增加條件約束,令:[σ(αL)=1],[σ(βI)=1],即[αTΣ11α=1],[βTΣ22β=1],確定[α,β]使[ρL,I=][αTΣ12βαTΣ11αβTΣ22β]達到最大。上述問題轉換為通過拉格朗日乘數法,以上述權重約束為限值,求解目標函數。
最后通過典型相關系數及典型向量計算,對給定顯著水平進行典型相關系數顯著性檢驗,依次對典型變量的相關程度進行檢驗,直到某相關系數檢驗不顯著為止。
3 實例分析
本文實例涉及兩項調研結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選擇山東省內10所高校10 000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涉及多個專業和年級的學生,問卷回收率96.5%,問卷有效率100%。為保證兩組數據的一致性,結合一項網絡參與活動,同步開展網絡素養情況調研,問卷內容設計對照2017年網絡素養評價體系的10項評價標準,每一項權重均等。兩項調研均采用專家系統打分的形式進行評判得出結果。
本文實驗實例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通過程序調用 canonical correlation.sps模塊運行,根據構造的計算模型,對上述樣本數據逐對計算(L,I)各要素間的典型相關性,得出3個結論。
(1)在各指標的偏度值計算中,評價指標的偏度值都較小, 符合正態分布。通過計算樣本典型相關矩陣,得出其特征值為0.836,通過一致性顯著檢驗,因此網絡素養對其網絡參與之間總體存在顯著相關。
(2)理性上網、依法用網和網絡認知與網絡參與質量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對應典型相關系數分別為0.762、0.694、0.610,表明充分理解和認識網絡,能夠理性評判網絡虛擬環境中的各類信息,按照法律法規正確上網對網絡參與有著重要影響。剩余正相關程度排序依次為善用網絡、從容對網、安全觸網、高效用網、陽光用網。
(3)網絡認知、智慧觸網這兩個指標與網絡參與的典型相關系數為0.089、-0.335,說明相關性較小,甚至存在負相關。深入分析發現,大學生群體相對于其他群體而言,普遍對于網絡及其相關內容有較全面的認知,因此在該項調研得分中,并未出現較大的方差波動,對網絡參與的影響程度一般。而從智慧觸網這一指標來看,創造性地使用網絡略顯專業性,因此出現負相關情形。
4 建議與對策
根據問卷數據分析及相關結論,對如何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其整體網絡參與質量提出如下建議與對策。
互聯網數據量龐大,在傳播高質量、有價值信息的同時,各類網絡暴力、網絡欺詐、信息泄漏充斥其中,甚至有些境外敵對勢力通過互聯網肆意散播危害國家安全和穩定的不良輿論信息,這些可能混淆大學生視聽。因此,應從國家層面加強凈網、護網治理力度,技術手段與法律手段雙管齊下,將網絡治理合理納入社會治理范疇,形成較為完善的網絡環境治理體系與輿情監測機制。
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自我意識較強,對于各類社會事件、政治參與能夠積極建言獻策、表達觀點,很容易成為輿論傳播主要群體,進而成為輿論主旋律創造者,同時也很容易被輿論信息影響和感染,成為輿論發展推動者。因此如何辨別是非、合理合法地進行網絡信息檢索和網絡表達,對其高質量網絡參與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各類大中專院校應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網絡素養相關內容科學、合理地融入課程教學體系,多維度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激發學生網絡參與意識,縮小因網絡素養水平差異帶來的數字鴻溝。
各高校應深入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做好網絡思政工作,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靈活性、便捷性,落實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法律的宣貫,及時、準確報道和宣傳熱點事件,加強網絡文化內容建設,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和表達觀點。
5 結語
高校是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大學生是最為活躍的網絡參與群體。從本文量化計算與相關分析可看出,提升廣大學生網絡素養,依法用網對提高大學生網絡參與廣度、深度、積極性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對此,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重視網絡素養的培養,結合辦學定位,將網絡素養課程體系納入教學體系,使學生合法、合理地進行網絡參與、表達思想和觀點。思政教育網絡化是新時期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提出的新要求。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環境中各類行為和活動必須遵守相應的道德規范。因此,在豐富網絡思政教育的同時,應加強對學生網絡參與的引導,以正確的價值觀獲取網絡信息、傳播主旋律,使大學生高素養地參與網絡活動。
參考文獻:
[1] 嚴瑾,唐婷. 大學生新媒體應用行為調查研究[J]. 軟件導刊, 2019,18(5):13-15.
[2] 梁明子.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及提升策略研究[J]. 新媒體研究, 2017 (2) :116-117.
[3] 鈕倩.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 教育觀察,2018(10):31-36.
[4] 蔡夢虹. 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網民媒介素養研究——基于網絡流行語傳播的分析視角[J]. 傳媒,2018(2):11-16.
[5] SHAFER L. What counts as civic participation?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ay young people understand their impact and engage with the world[J].? Harvard University,2016(4):21-29.
[6] VRAGA E K,TULLY M. Effectiveness of a non-classroom news media literacy intervention among different undergraduate populations[J].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2016,71(4):440-452.
[7] 趙劍華,萬克文. 基于信息傳播模型-SIR傳染病模型的社交網絡輿情傳播動力學模型研究[J].? 情報科學, 2017, 35(12):34-38.
[8] 陳莫凡,黃建華. 基于SEIQR演化博弈模型的突發網絡輿情傳播與控制研究[J].? 情報科學,2019(3):60-68.
[9] 竹莜. 青少年參與在線集體行動的網絡媒介素養研究[D]. 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9.
[10] 張艷秋. 國外媒介教育探析[J]. 國際新聞界,2005(2):12.
[1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 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1/ t20190122_53271.htm.
[12] MINJOO H,HYEWON S,DE GAGNE J C. Social networks,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arthritis[J].? PloS one,2019(7):36-42.
[13] WANG F Y,HAN H Y, LIN H,et al. Effects of planting patterns on yield, quality, and defoliation in machine-harvested cotton[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9(9):17-26.
[14] 王君楠.?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策略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6.
[15] 亞伯拉罕·馬斯洛. 人類激勵理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6] 周小李,劉 琪.?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對其政治認同影響的實證研究[J]. 高教探索,2018(12):78-80.
[17] 董天策. 從網絡集群行為到網絡集體行動——網絡群體性事件及相關研究的學理反思[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3(2):80-99.
[18] MCCLURE C R.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J]. 1994(7):115.
[19] SILVERBLATT A. Media literacy in an interactive age[EB/OL]. http://www.readingonlineorg/new literacies/Silverblatt/index.html.
[20] 王吉慶. 信息素養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1] 貝靜紅. 大學生網絡素養實證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2006(2):17-21.
[22] 韓怡.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養[J]. 軟件導刊,2018,17(7):18-19.
(責任編輯:江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