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

最近讀到一本新書,法國以馬內利修女所著的《活著,為了什么?》。實際上這本書包括以馬內利的兩部著作:《貧窮的富裕》和《活著,為了什么?》,分別出版于這位修女93歲和95歲高齡之際。一位如此高齡的老人著書立說,并且針對人性古老的秘密以及全局性的世界問題發言,應該是值得一讀的。
以馬內利的生平也頗為傳奇,尤其是后半生。20歲時正式宣誓為修女,其后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以馬內利被派往土耳其、突尼斯和埃及教授文學。63歲時,在她即將退休之際,因目睹了開羅拾垃圾者的艱苦生活,受到召喚,以馬內利決定生活在他們中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為窮人服務的工作中,渾然不覺老之將至,直到88歲,被迫退休回到法國。
以馬內利精力旺盛、個性剛烈。80歲時還忘情地跳到海里和孩子們一起游泳。《活著,為了什么?》可理解為以馬內利的精神自傳。從少女時代開始,她就從帕斯卡的《沉思錄》那里得到啟迪。這部書是她結合自己的經歷對帕斯卡閱讀的心得,對人性和終極問題有興趣的人或可從中受益。但我認為,最值得一讀的還是《貧窮的富裕》,尤其是這部書的前半部分。對我而言,最有啟發性的是以馬內利認為“人際關系是生命的甘泉”。以前,我從未聽人這樣說過。我們耳熟能詳的是薩特的“他人是地獄”。完全相反的命題間,回蕩著難以言盡的張力和意蘊。也許需要一提的是,以馬內利的“人際關系”和人們慣常說的以利害得失為衡量標準的功利性的人際關系不是一回事。它指的是人的赤裸、擁抱存在。《貧窮的富裕》中有一段描述,文字本身非常優美樸素,傳達出了相關的意境。
“慕斯塔法伯伯是我的一位伊斯蘭教朋友,打一出生就是瞎子。在貧民窟,他每天坐在垃圾堆的一個箱子上,就在我住的那條小巷子的另一頭。能在他旁邊呆上一陣子,總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伯伯,你好嗎?他掉光了牙的下頜笑了開來。他以唱歌般的聲調回答:‘感謝安拉!我聽著四周的聲音,公雞的啼叫、小孩的哭喊、汽車轟轟的引擎聲、某個撿破爛的人的問候。我和在我四周歡唱的生命合而為一,我的心也隨之齊聲高唱。太陽讓我溫暖,清風讓我涼爽,鄰居給了我一些蠶豆,我什么都不缺。”
以馬內利總結說:“他既不劃地自限,也不封閉心靈,相反的,他與周圍的一切建立了友好關系。他使用而不擁有。他雖然貧窮,卻也是最富裕的。慕斯塔法,赤裸之人……”
多年來,在法國IFOP民意調查機構“法國最高知名度暨最受歡迎人物”的調查中,以馬內利一直是排名居前的女性。她還獲得過其他各種可觀的榮譽。針對這些,以馬內利有著足夠深入的反省。她寫道:“……我難道不曾或多或少地通過慈善工作來實現我對權力的渴望?的確,慈善工作提供了一個獨特而且是非常有成就感的領域……為他人服務的目標讓我得以經手數百萬金錢、遇見最有權勢的大人物、走遍世界各國……簡而言之,它給了我自以為工作規模龐大、效力非凡的陶醉感。”
正是她的這種質疑,讓她變成了赤裸之人,讓我覺得有些東西是真實可信的。實際上,對自我的質疑和反省不斷地出現在這兩本書里——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標以及收獲的榮譽與成功。在以馬內利看來,質疑不是一種否定,而是必要的超越。
順便說一句,中譯本的封面有些問題,顯得陳腐和俗氣,容易引起誤導。似乎這是一本過時的宣教的書。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編輯 夏灼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