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莉

《求是》雜志2020年第3期刊登了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進行考察調研時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講話充分肯定了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的意義和取得的成效。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支撐的高度,從敦煌文化的研究與弘揚角度出發,強調了交流互鑒在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通過更加廣泛的文化交流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借鑒,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篇重要講話篇幅不長,意蘊卻很深遠,從理論和現實的層面,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進一步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交流互鑒:敦煌文化燦爛之所在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自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以來的70多年里,敦煌人在文物保護與修復、文化研究與弘揚、旅游開發和遺址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強調了敦煌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敦煌文化又稱莫高窟文化,早在西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啟,敦煌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敦煌是西域進入河西走廊和中國的必經之地,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古印度、古希臘以及古波斯的文化在這里和古代中國的文化產生匯集交融,敦煌也漸漸發展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敦煌文化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這里不僅有700多個洞窟、3000多個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畫,還蘊藏著包括回鶻文、粟特文、龜茲文等諸多珍貴而稀有的文獻資源,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方方面面。敦煌文化藝術感受之震撼、包羅內容之豐富世上少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敦煌文化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
敦煌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晶。“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再次重申他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的觀點。敦煌地理位置特殊,古代中國文明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在這里匯聚交融。對于外來的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文明包容開放,學習借鑒,由此成就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的敦煌文化與絲路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佛教東傳、“西學東漸”、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華文化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格局,在兼收并蓄中不斷繼承發展創新。
二、博采眾長:中華民族自信的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時,我們提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四個自信”的重中之重。
敦煌文化的燦爛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的展現。在敦煌研究院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文化自信要保持民族特色,博采眾長正是基于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這個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與其他文明不同,這種獨特的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正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無論是古代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等文化產品,還是書法、武術、京劇等文化形式,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至關重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明的可交流互通性決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必將與不同文明的匯聚碰撞,而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中華文化才會在文明的交流融合中更具有持久性力量。吸收印度佛教,我們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吸收波斯文化,我們誕生了著名的胡旋舞和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吸收西方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我們有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正是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借鑒、吸收其他文明,才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
基于立足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的問題提出了“三要”:一是本體性研究,“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二是內涵性研究,“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三是保護性研究,“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要”的提出,不僅對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進行了具體指導,更是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為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鑄就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方向,對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出了要求。
三、民心相通:絲路精神傳承的核心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鄭重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 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主張積極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加強與世界各國合作交流、促進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的開辟為東西方文明的交匯相融提供了橋梁與紐帶,2000多年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舉措再一次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
“民心相通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基礎和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強調了“民心相通”在社會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指出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要“增進民心相通”。“至難得者,民心也。”大國建設,最重要的就是民心,民心向背決定著國之成敗。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治國方針。“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政策才能執行,設施才能興建,貿易才能暢通,資金才能流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增進與沿線國家民眾的心意相通,加強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使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認同中國精神,“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創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敦煌文化屬于中國,但敦煌學是屬于世界的”。作為一門國際性顯學,敦煌學的研究需要我們再接再厲,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敦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助于我們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點明確要求:一是敦煌研究院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展示我國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匯聚過程中,努力掌握話語權是中國進一步壯大發展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掌握話語權的重要性。話語權不僅僅指表達思想的權力,更強調的是對社會產生影響的能力。掌握敦煌學研究話語權的意義不僅在于學術地位的提高,更在于學術影響借由思想而對經濟、社會、政治等其他領域的影響與滲透。誰真正掌握了話語權,誰就能引導社會輿論、思想心理乃至社會發展方向。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努力掌握國際話語權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說明自己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中國發展、確立國際地位、擴大國際影響力的迫切需要。
二是要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高技術手段,推動流散海外的敦煌遺書等文物的數字化回歸,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各種高新技術不斷涌現,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運轉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充分發揮高新科技在敦煌文物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讓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感受敦煌文化、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共享人類文明成果,這也是中華民族大國風范和堅定的文化自信的體現與展示。
三是要引導支持各國學者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講故事是中國對外宣傳的最佳途徑。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我們有這個文化自信運用全球思維、突出中國特色,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地講好中國故事,全方面、透徹地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這“三點要求”,不僅為我們進一步加強敦煌學研究指明了路徑,也是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努力方向。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