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杰
一、明光市艾草發展現狀
明光市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地區,十年九旱,土壤瘠薄,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一直缺少一種產業特色強、經濟效益高、對縣域經濟拉動大的特色農產業。加之農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農民收入增長乏力。為完成全面脫貧任務,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明光市多方研究,并多次前往河南南陽,湖北蘄春等地考察。明光市野生艾資源豐富,張八嶺、三界、管店、自來橋、石壩、澗溪等鎮的山崗地,有豐富的野生艾草資源,當地農戶有采集野艾的習慣。平均每人每天采干野艾50斤以上,日收入150元左右。明光市在北緯31~32°之間,與中國最著名的“宛艾”產地南陽同屬于一個緯度帶,加上明光市地處皖東,降水量較多,且雨熱同季,非常適合艾草的營養生長,相比我國的艾草主產地南陽,其產量要高一個檔次。
為快速推進艾草種植,形成規模效益,2018年,明光市把艾草種植作為扶貧的特色產業,對于當年種植艾草的貧困戶給予1000元/畝的補助,鼓勵貧困戶自主脫貧。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引導貧困戶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訂單種植艾草,既解決了種植、技術、收購問題,又解決了銷售問題;同時增強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帶動貧困戶精準脫貧。開展艾草生產技術研究,建立艾草肥料對比實驗基地、艾扦插繁育示范基地2個,開展艾草化學除草試驗和艾草品種提純,快速實現種苗本土化,提升艾草生產技術水平。通過兩年在努力,明光市在澗溪鎮、石壩鎮、古沛鎮等十個適宜種植艾草的鄉鎮都建立艾草種植示范基地。示范片數近50多個,帶動全市發展種植面積近3.5萬畝。
目前,招商引資的安徽中艾實業有限公司、安徽艾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落戶明光,并在石壩鎮鐵山村和澗溪鎮石巖村建立了兩個千畝艾草示范園區。已培養本土加工企業5家,發展艾草專業合作社9家,種植大戶32個。幫助企業注冊“滁明艾”、徽艾、上艾、皖艾”“談灸說艾”等商標。其中:安徽清山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公司注冊的“皖艾”“談灸說艾”商標,與中央電視臺《領航》欄目達成戰略品牌合作協議,正式加入CCTV國家品牌計劃。采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聘請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安徽省農科院專家教授指導種植生產,合作起草制定4項艾草產品地方標準。
二、艾草高產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1.選地。艾草適生性強,喜陽光、耐干旱、較耐寒,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機質豐富的中性土壤為佳,肥沃、松潤、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長良好。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應選擇丘陵等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進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種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田間邊角地種植。但是作為食藥用的艾草,栽培中除了要獲得較高的產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艾草原料的質量安全及其藥效。因此,種植地塊周邊空氣應潔凈無揚塵,附近無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水污染,空氣質量應符合國標GB3059—2012的規定。
2.整地。地塊選好后,先進行深耕,耕深25cm以上。深耕土地不僅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溫度和保墑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耕質土下積淀的氮、磷、鉀元素;同時,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當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雜草。深耕時墑情過大,應適當進行晾(曬)垡,防止旋耙時耙不碎,出現過大的明垡和過多死垡,影響種植。
3.施肥。有農家肥的,可結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機農家肥2000~3000kg/畝;或用腐熟的稀人畜糞撒一層作底肥。無農家肥的,可選用顆粒狀艾草專用有機肥,在深耕后、旋耙前,均勻撒施50kg/畝左右。用作艾草有機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標:有機氮磷鉀含量20%以上,氨基酸類含量超過20%,有機質超過20%,腐植酸大于5%,硫元素含量大于10%,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二)種苗繁殖
1.種子繁殖。種子繁殖應于早春播種,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50cm,播種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cm為宜或以蓋嚴種子為度。苗高10~15cm時,按株距20~30cm定苗。
2.艾根繁殖。每年秋冬季或早春,新鮮艾根切割成10cm長小段,150~200kg/畝,行距40~50cm,株距15~20cm,深度5~10cm,澆透水,覆土蓋嚴鎮壓。
3.分株繁殖。艾草分蘗能力強,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蘗成幾株至幾十株,可以作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產上大部分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該方式也是目前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4月,由扦插育苗或根莖生長出的幼苗高15~20cm時,行距40~50cm,株距20cm,密度7000~8000株/畝,栽植深度5~7cm,要水澆透,土蓋實。5~9月份移栽,一定要帶足水,干旱要及時灌溉。
(三)種植
普通艾草種植時可以半機械化作業。一人駕駛拖拉機帶犁開溝,一人擺苗,一人撒艾草專用有機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擺艾苗,注意犁開溝的間隔和深度、擺苗的間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草專用有機肥,開溝深15~20cm,使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標準執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機肥,依此類推,直至栽植完成。結束后應檢查有無露根現象,若有,及時用土封掩。
(四)田間管理
1.中耕與除草。開春后,當日平均氣溫達到9~10℃時,艾根芽剛剛萌發而未出地面時(及時撥開地表觀察),保持一定的墑情或移栽前10~15天用用乙草胺或異丙甲草胺乳油100mL/畝兌水40kg噴霧,土壤封閉全草。苗后莖葉除草用10.8%精喹禾靈或蓋草能60mL/畝兌水40kg/畝噴霧,除單子葉雜草。待艾苗長出后,若仍有雜草,則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各中耕除草1次,要求中耕均勻,深度不得大于10cm,艾草根部雜草需人工拔除。第1茬收割后,對仍有雜草的地塊,用小噴頭噴霧器,對艾草空隙間的雜草進行噴殺,防止噴濺到艾草根部;第2茬艾芽萌發后,仍有少量雜草的,進行人工除草。除草劑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使用,嚴禁不經技術指導,私自選用除草劑。緊鄰地塊其他農作物施用雙子葉或菊科除草劑時,嚴禁噴濺到艾草上。每茬收割后,地上仍有雜草,特別是帶有草籽的雜草,應及時收集,并堆集在地頭焚燒,嚴禁草籽落入田間。
2.追肥。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cm左右時,選在雨天沿行撒勻艾草專用提苗肥10~15kg/畝,若是晴天則用水溶化蔸施(濃度0.5%以內)或葉面噴施;遇到濕潤天氣,追肥也可與中耕松土一起進行,先撒艾草專用肥,再松土,松土深度10cm。化肥催苗僅適合第1年栽種的第1茬,以后各生長期[吉山花瑤](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則影響有效成分的積累,降低艾草品質。
3.灌溉。艾草適應性強,且在種植之前已將畦(廂)面整成龜背形,有相應的排水溝,及時做好雨天、雨后的清溝排水工作,以防積水造成漬害。干旱季節,苗高80cm以下時進行葉面噴灌;苗高80cm以上則全園漫灌。
(五)采收
艾草一年收獲3~4茬,第1茬收獲期為6月初,艾草長到60~80cm時,于晴天及時收割,割取地上帶有葉片的莖枝,攤曬在太陽下曬干,或者低溫烘干,全草打包存放。7月中上旬,選擇晴好天氣收獲第2茬,9月中下旬收獲第3茬,下霜前后收取第4茬,并進行田間冬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