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瑩

春暖黑龍江,黑土地上項目建設掀起滾滾春潮。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黑龍江省始終堅持分區分級、精準管控、分類分業、有序恢復“十六字”原則,將重大項目建設作為撬動經濟發展的總開關,以“百大項目”建設引領黑龍江省工業企業復工復產,把因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為加快建設“工業強省”,實現黑龍江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擴容增量 “百大項目”建設不負春光
轟鳴的大型機械車,穿梭的泥土拉運車,熟練的工人正有序施工作業……3月12日,黑龍江省“百大項目”之一深圳(哈爾濱)產業園科創總部項目一期二標段正式開工建設,成為春節后哈爾濱新區第一批完成復工復產備案、第一個取得施工許可證、第一個正式開工的建設項目,比計劃開工日期整整提前了33天,標志著黑龍江省“百大項目”建設錨定“開春即開工”關鍵節點邁出了堅實一步。
2020年,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疫情對經濟增長沖擊的疊加影響,黑龍江省把抓投資保增長與長期抓招商調結構結合起來,實施涵蓋基礎設施、產業、民生、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的新一輪擴大版“百大項目”建設。為實現擴大版“百大項目”建設量和質雙提升,省發改委積極協同市(地)、縣(市)統籌做好“百大項目”儲備,加快推動省級“百大項目”增加至500個、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以省級“百大項目”為引領帶動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儲備和建設。截至目前,黑龍江省“百大項目”已開復工50個,帶動依蘭中煤和雙城雀巢等86個市(地)、縣(市)重點項目開復工。
春回大地暖 企業復工忙
作為省“百大項目”建設企業之一的齊齊哈爾龍江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前2個月已累計實現產值5.7億元。目前,企業已全面復工復產,產能利用率達90%,基本實現滿負荷運行。而不久之前,受疫情影響,停頓的物料運輸一度嚴重影響著企業復工生產的進度。當地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與企業對接溝通,協調多方為企業開通了一條跨越黑龍江和內蒙古兩省三個地市的綠色運輸通道,幫企業解決了這一難題。
為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抓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黑龍江省、市、縣三級工業經濟運行保障工作專班簡化程序、分區分級、分類指導,著力提升“企業復工率、員工到崗率、產能利用率”,推動大企業牽引中小企業抱團復工復產,加快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著力提升全省工業企業復工復產質量。截至3月22日,全省3501戶規上工業企業中有3349戶復工復產,開復工率95.7%,高于上年同期12個百分點。
以項目建設為引領,黑龍江省企業復工復產“火力全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防疫指揮部部署要求,省工信廳積極采取抓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抓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項目、抓信息平臺和訴求熱線應急保障服務、抓政策早落地早見效、抓專班充分發揮作用“五抓”措施,推進防疫生產兩不誤。為解決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問題,省工信廳梳理龍頭企業58戶、上下游配套企業447戶,落實工信部及4個省市來函提供配套要求,協調24戶企業復工復產;向9個市地下發通知,協調解決43家省內配套企業協同開工問題,特別是推動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哈電鍋爐)17戶省內配套企業2天內實現復工復產。哈電鍋爐復工后,企業市場開發工作取得新突破,營銷工作成效顯著,新簽合同額同比翻了一番。
優化環境 提升服務項目建設質量
日前,黑龍江省“百大項目”之一方正縣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通過電子政務平臺提出企業復工申請并獲批。便捷的網上審批讓企業體驗到了“當日線上辦理線下查驗”的一站式服務,在申請當日便實現復工生產。
為暢通“百大項目”建設相關手續辦理通道,省發改委制定出臺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的具體措施,明確對“百大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實行“減程序、減環節、減時間、減接觸”措施,全省投資項目審批充分利用在線平臺實行線上辦理,目前已辦結各類項目127個,省、市、縣60個項目已完成容缺辦理審批、核準手續。
為提升服務質量、優化服務效率,省重大項目辦創新遠程調度機制,采取軟件“微調度”、視頻“視跟蹤”、信息“云共享”方式,保障24小時在線工作狀態,并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林草局、省住建廳、省生態環境廳和煤氣水電運要素保障部門等單位實現不見面、全天候服務“百大項目”建設。
目前,全省重點推動35個已竣工的“百大項目”投產達產,加快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從重點項目運行情況看,項目建設對全省經濟發展帶動作用逐步顯現: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已累計向國內有關地區輸送天然氣8.4億立方米,相關時段向黑龍江省日輸氣達到25萬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全國及黑龍江省疫情防控期間燃氣供應;“煤頭電尾”項目神華國能寶清電廠實現國內首臺套低熱值褐煤機組帶電運行后,帶動配套的朝陽露天煤礦成為龍煤之外最早恢復生產企業,為疫情期間煤炭保供起到了積極作用;“農頭工尾”項目樺南、寶清兩個燃料乙醇企業疫情暴發后迅速投產,并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形成醫用酒精產能,目前已生產醫用酒精15萬噸,有力保供防疫需求;新和成項目輔酶Q10生產線已實現滿負荷生產,可拉動千余人實現就業。
責任編輯/王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