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田小麥免耕技術是稻麥在農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一種輕簡化栽培措施,特別適合稻麥區婦女老人等沒有勞動力的人耕種。
關鍵詞:稻田;免耕;小麥
小麥免耕由于未打亂土層,保持了土壤原有的孔隙可以使土壤的毛細管作用直達土表既有利于提墑抗旱,抗澇,又避免了濕根造成的土壤粘閉現象同時免耕田塊土壤表層肥力高,有利于麥苗早發增育壯苗大力分裂提高小麥分裂成穗率免耕田塊土壤結構較好有利于根系生長和吸水根系發達抗倒能力強。
一、播前準備
選擇抗倒,抗凍,抗病能力強,分裂成穗率高的半冬性小麥品種,對種子進行處理用多效唑每袋(10g)拌小麥種子30~50kg,可起到矮化,控旺,促壯,增裂的作用。
二、適期播種
蘇北地區稻麥共生期掌握在7~20天,水稻收割時小麥1葉1心~2葉1心,播種過早,稻麥共生期過長,導致麥苗瘦弱,纖長,難以形成冬前壯苗,播種期過晚小麥苗小,根淺,易受凍,水稻收割后暴露于地表,易失水干死,造成缺苗現象,蘇北地區應在水稻收割前10天左右播種。
三、適墑播種
適墑播種是保證免耕小麥苗齊,苗全的關鍵,播種時,土壤含水量應達到飽和狀態,即“汪泥汪水”,播種后應使大部分種子半粒子入土(泥)。如田間積水過多,播后易使種子腐爛,不能出苗,所以應排干積水后再撒播種子,如田間含水量過低,播后種子不能吸足水分,造成出苗差,出苗不齊,所以應在播前澆水透墑或在水稻收割后澆一次水,保證苗齊,苗全,如遇陰雨天氣,應及時排干田間積水,防止爛種爛芽。
四、適量播種
蘇北地區稻田免耕小麥量應掌握在15~20kg/畝?;久?0~30萬之間,播量過大易形成弱苗,分裂成穗率降低,過少則稀影響產量,人工撒播應精細播種,播種密度要均勻一致。
五、田間管理
稻田播撒小麥,水稻收割后要將秸稈粉碎撒勻,同時要盡快挖排水溝,并將挖溝的土和農家肥均勻地撒在田里,做到粗種細管,這樣才能奪取稻茬麥的高產。
(一)套施基肥
水稻收割前3~5天趁墑撒施氮磷鉀的高含量復合肥20kg/畝,可使麥苗早發,培育冬前壯苗,未能套施基肥的地塊。水稻收割后要及時追施苗肥。
(二)氮肥后移
經過多年觀察研究,返青肥使用過早,使用量過大是造成稻田免耕小麥后期倒伏早衰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因此,氮肥后移就成了奪取稻田免耕小麥高產的關鍵措施。返青肥要看苗施肥,苗壯,苗齊,可以不施或少施返青肥,缺苗或者麥苗瘦弱的地塊要適當補施肥料,一般施復合肥10kg/畝,重視小麥拔節孕穗肥是創建高產群體,提高穗粒數和增加千粒重的重要措施,結合澆水,一般在4月份補施氮磷鉀含量復合肥10kg+尿素20kg/畝。
(三)化學除草
由于免耕小麥,無法進行土地翻耕作業,故雜草較為嚴重,秋末是防治田間雜草的最佳時期每畝用70%異丙隆80g在水稻收割前3~5天與肥料混合物均勻撒施,未能套施基肥的田塊,水稻收割后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化學除草,年前沒有化學除草的田塊,可在2月份每畝用15%的炔草酯40g兌水噴霧。
(四)預防小麥凍害
稻田免耕小麥分裂節和部分根系露于地表形成較多的架空苗,容易受到低溫,干旱,缺肥等危害,可以把開墑的土和有機肥在土表覆蓋,還可以適當使用有機肥或秸稈或碎稻草覆蓋,起到保溫保墑的作用,有利于下小麥根系下扎,培育壯苗,提高成穗率。
(五)綜合防治病蟲害
重點做好小麥白粉病,赤霉病,條銹病和蚜蟲吸漿蟲等病蟲害防治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病蟲達到防治標準。
1.紋枯病。小麥返青至拔節期是紋枯病的關鍵時期,每畝用30%苯甲丙環唑30mL(兌水30kg均勻噴霧)
2.白粉病。小麥白粉病是稻茬麥主要病害之一,一旦發生會迅速發生蔓延,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如發現病中心應及時防治,每畝用5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20g兌水30kg噴霧或加入70吡蟲啉20g兼治蚜蟲,灰飛蛾。
5.赤霉病。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在小麥抽穗揚花期如遇3天以上連續陰雨天或有連續大霧,必須在下雨間隙噴霧防治每畝要70%甲基托布津100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30kg噴霧或吡蟲啉兼治穗蚜。
六、做好“一噴3防”工作
在小麥生長后期根系吸肥吸水能力下降,通過“一噴三方”。在小麥葉面噴施殺菌劑、殺蟲劑、葉面肥等關鍵措施,能有效的預防,白粉病、蚜蟲等病蟲害,同時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干熱風危害,延緩衰老,提高千粒重等多重效果。促進小麥增產,在灌漿初期和中期可各再噴一次,噴施最好在晴天下午4:00或早晨9:00前進行,在5月中旬每畝用70%吡蟲啉20g或者2.5%氯氟氰菊酯40mL+磷酸二氫鉀200g+植物生長調節劑兌水30kg噴霧。
參考文獻:
[1]王玉玲,劉桂芝,王愛萍,殷立平,少免耕之保護性耕作技術探究[j]種葉導刊2014年04期.
作者簡介:王麗華(1977-),江蘇漣水人,江蘇省漣水縣東胡集農技站,助理農藝師,大專,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