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芹
摘 要:本文對水產養殖中常見的微生物病和寄生蟲病進行了介紹,并對其防治方法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起到一些參考作用。
關鍵詞:水產養殖;疾病防治;常見病
在水產養殖業,各類疾病防治工作的好壞是影響養殖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如果出現較大規模的疾病發生,往往會給養殖戶造成大量的損失。因此,如何加強對水產養殖動物疾病防治工作、保證其健康生長是當前提高養殖經濟效益,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水產養殖中常見的微生物病和寄生蟲病入手,對其藥物防治手段進行了討論,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微生物病與防治
(一)腸炎病
該病多發于4~10月,其癥狀為魚腹部出現膨脹腫大,可見紅斑肛門紅腫突出。隨疾病發展,可出現鰭基充血,鰭條裂開等癥狀。對病魚進行解剖可以發現其腹腔內存在積水,腸道內無食物且充血發炎,腸道內可見乳黃色血膿或粘液。
該病的預防方法主要是嚴格落實“四消、四定”。藥物預防方式與治療方式相同,具體包括:第一天使用24%溴氯海因粉進行全池潑灑,劑量為300g/(畝·m)。第二天使用魚血停加30%強氯精進行全池潑灑,兩種藥物劑量均為250g/(畝·m)。在每1kg飼料中添加板藍根大黃散250g、魚用多維寶100g、5%恩諾沙星粉200g進行喂養,每日2次,連續使用3~5天。
(二)出血病
該病多發生于5~9月,根據其癥狀和病變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3種類型:紅鰭紅鰓蓋型。疾病早期可見魚鰭基部以及鰓蓋、腹部、口腔等處出現不同程度充血癥狀。隨著疾病的發展,當患病嚴重時可于動物體表、鰭條以及腸道內發現充血發炎癥狀。紅肌肉型。主要表現為魚體兩側肌肉出現點狀充血癥狀,同時在魚的鰭基部、口腔、臀鰭基部以及眼睛也可見充血。隨疾病發展會導致魚全身肌肉呈現深紅色,部分可見魚體腫脹、皮膚表面發紅的癥狀。腸炎型。主要表現為魚的腸道部分或全部轉為鮮紅色,但在體表、肌肉無明顯充血癥狀。
該病的藥物預防方法為:定期進行殺蟲消毒,藥物選用敵百蟲·辛硫磷粉,按照150g/(畝·m)的劑量每20天全池潑灑1次。在灑藥2~3天后,連續潑灑8%二氧化氯,劑量為125g/(畝·m),連續潑灑2天??梢栽隰~飼料中添加魚血康、5%諾氟沙星粉,劑量為:每1kg飼料添加兩種藥物各6.25g,連續使用3~5天為1個療程。
該病的藥物治療方法為:發現有魚發病后第一天使用敵百蟲·辛硫磷粉加漁經高銅進行全池潑灑,敵百蟲·辛硫磷粉用量與前相同,漁經高銅劑量為70mL/(畝·m)。第2天使用魚血停加30%強氯精進行全池潑灑,兩種藥物劑量均為250g/(畝·m)。在飼料中添加敗血寧加5%恩諾沙星粉,兩藥劑量均為每1kg飼料添加6.25g,連續使用3~5天。
(三)打印病
該病多發于夏、秋季節,病魚尾柄、腹部兩側可見橢圓形或圓形紅斑。隨疾病發展可出現肌肉腐爛,嚴重者可見內臟或骨骼。
該病的預防方法主要是定期進行水體消毒,保持水體潔凈。該病的藥物治療方法是使用8%二氧化氯、魚血停銅進行全池潑灑,劑量為分別為200g/(畝·m)、250g/(畝·m),連續使用2~3天。如果養殖的為不作食用的觀賞魚,還可以使用10%聚維酮碘、青霉素、土霉素軟膏等藥物在魚體表面涂抹進行治療。
(四)爛鰓病
該病多見發于4~10月,病魚體色發黑,以頭部最為明顯,可見鰓絲腐爛發白,尖端骨外露,鰓上附有污泥且有黃色粘液。隨疾病發展,可見病魚鰓蓋骨腐蝕出現孔洞。
該病的藥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使用8%二氧化氯、30%強氯精進行全池潑灑,劑量為分別為200g/(畝·m)、250g/(畝·m),連續使用2~3天。在每1kg飼料中添加板藍根大黃散250g、魚用多維寶100g、5%恩諾沙星粉200g進行喂養,連續使用6天。
二、寄生蟲病與防治
(一)錨頭鳋病
該病多發于6~10月,病魚體表可見針狀蟲體,蟲體上常附著原生動物、藻類、霉菌等,寄生部位出現組織紅腫發炎,同時病魚鱗片出現腐蝕、缺損等癥狀。
該病藥物防治方法為:使用1%溴氰菊酯溶液或20%精制馬拉硫磷溶液辣進行全池潑灑,劑量為30mL/(畝·m),潑灑2~3天后再進行1次潑灑。
(二)中華鳋病
該病多發于5~10月,病魚鰓絲末端可見蠅蛆樣白色蟲體,同時病魚多出現水中打轉、焦躁不安、尾鰭漏出水面等行為。
該病藥物防治方法為:使用0.5%阿維菌素溶液25mL/(畝·m)、4.5%氯氰菊酯溶液15mL/(畝·m)進行全池潑灑,每日1次,連續使用2~3天。
(三)小瓜蟲病
該病多發于3~5月以及8~10月,病魚可見體表、鰭條、鰓板出現白色點狀膿皰,同時體表粘液增加。病情嚴重者肉眼可見魚體表面覆蓋一層白色薄膜,同時魚時常跳出水面或摩擦其他物體。
該病藥物防治方法為:使用鮮辣椒粉250g、干姜片100g加水煮沸5~10min,帶藥液冷卻后進行全池潑灑,注意潑灑時應將藥渣一同倒入。使用驅蟲散進行全池潑灑,劑量為分別為100g/(畝·m),潑灑后2~3天再使用高碘酸鈉溶液進行潑灑。
(四)魚虱病
該病多發于4~8月,病魚胸鰭基部可見黃豆大小空洞,洞中有“臭蟲”狀蟲體,蟲體大小從米粒到指甲大小不等。
該病藥物防治方法為:1.使用90%晶體敵百蟲阿維菌素溶液進行全池潑灑,劑量為0.3~0.5ppm,每10~15天潑灑1次。2.出現魚發病時使用0.5%阿維菌素溶液15mL/(畝·m)、4.5%氯氰菊酯溶液15mL/(畝·m)進行全池潑灑,每日1次,連續使用2~3天。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水產養殖中的常見動物疾病,養殖戶要提高重視程度,以預防為主,科學合理地使用藥物治療,從而最大程度上保障水產養殖的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忠山.水產養殖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及其預防措施[J].漁業致富指南,2017(14):50-51.
[2]吳建軍.用營養的方法解決魚病的問題[J].當代水產,2016(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