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求饃
01
1978年,一位名叫唐國強的“小鮮肉”,正為跳槽苦惱。26歲的他,本是青島話劇團的演員,因此前被借到八一電影制片廠拍了兩部電影,反響不錯,便想正式調過去。
八一廠對于一個演員來說,顯然要比家鄉的劇團好多了。何況,唐國強還在八一廠談了個女朋友,投奔的心就更切。但原單位不愿放人。那時想跳槽得有調令、移交檔案,眼看機會要錯過了,八一廠使出奇招:讓化妝師對著毛澤東年輕時的照片給唐國強化妝,上報說要把唐國強作為特型演員調用。青島話劇團這才放手。
因為當時培養特型演員是中國文藝界的一件大事。
新中國成立后,拍攝了大量革命電影,那時的電影主角,主要是工農軍階層的英雄和勞模,當劇情需要提到毛澤東時,就用一輪紅日來代替。1976年,電影創作活躍起來,一批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相繼誕生,偉人開始成為電影主角。
1978年,北影廠拍攝《大河奔流》,導演是陳懷皚,兒子陳凱歌在這一年考入北電。影片首次出現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形象。北京人藝的臺柱子于是之,成為影史第一位演毛澤東的演員。片中,毛澤東的戲份兒很少,只有一個場景,還是大遠景,只能看到側身和背影。盡管如此,影片還是轟動一時,為之后塑造領袖人物起了個頭兒。
于是之長得不像毛澤東,主業又是話劇,演電影屬于客串。而扮演周恩來的王鐵成,戲份兒就要多些,成了中國第一個特型演員。他主演了幾個紀念周恩來的話劇,得到鄧穎超的肯定,所以被電影選中。
《大河奔流》分上下集上映,下集片頭特意用字幕標出:本片下集將出現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總理光輝形象。以這部電影為開端,特型演員登上銀幕。
1978年,文化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分別下發通知,在全國和全軍尋找特型演員。這是一項政治任務,被選中的人,單位都得讓路,大多進入八一廠工作。
民間藏龍臥虎,一大批人因為長相改變了命運。唐國強就是趁著這個背景,實現了進京心愿。
02
“西安事變”發生45周年時,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同名電影上映,成了年度熱片。更火熱的是,這部片一下子推出了兩位特型巨星:一個是扮演毛澤東的古月,一個是扮演蔣介石的孫飛虎。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那天恰好是古月的生日,一死一生,似乎有一種特殊的緣分。古月接到的第一個表演任務,就是《西安事變》。他摸出香煙,劃燃火柴,卻并不點著,一副逼真的沉思狀,得到認可。
《西安事變》中,演朱德的趙登峰,是撫順市話劇團演員,朱德是四川人,他不得不改掉東北話的大[查][米]子味,學起了川普。再加上王鐵成演的周恩來,這部片可謂中國第一代特型演員的集體亮相。
之后八一廠拍攝《四渡赤水》,古月開始主演。在眾多的毛澤東扮演者中,古月的名氣還是最大,以至于出現了蹭熱度者。江蘇有個叫顧云彬的人,長得有些像毛澤東,被鐵路文工團招聘為特型演員,他的藝名叫古云。就像李小龍成名后,陳港生給自己取的藝名:成龍。
03
1989年,建國40周年前后,特型演員頻頻亮相銀幕,那是他們最輝煌的時期。
1989年的《開國大典》就是其中的代表,也是古月表演的突破之作。片中最震撼的場景是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的講話,古月的表演可以亂真。1990年,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古月獲得最佳男主角。
鄧小平同志的形象,也是在1989年以男一號的身份登上銀幕。
廣西電影制片廠為了給國慶獻禮,決定拍攝發生在本地的革命事件“百色起義”。選擇合適的演員,決定著影片的成敗。四川人藝的演員盧奇,成為候選人之一。鄧小平煙癮大,盧奇不抽煙。為了表演,必須得學,他每天買一包,堅持抽完。相反,鄧小平的老搭檔劉伯承不抽煙,特型演員傅學誠卻是個老煙槍,又不得不戒煙。
片中有個情節,周恩來送別鄧小平去前線,一起吃飯,說以茶代酒。盧奇覺得這個太假,改成打了幾斤老白干,大喝一頓。憑借這個角色,盧奇在1990年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男主角獎。兩代領導人的特型演員,一個捧起百花,一個摘得金雞,傳為佳話。
也是1990年,傳記片《周恩來》開拍,此時的王鐵成已經退出影壇,但導演丁蔭楠覺得,還是王鐵成最合適,又請他回來。
影片開拍不久,王鐵成出車禍受了傷。他住的醫院,正好就是周恩來當年的病房,環境、疼痛都是如此相似,真實和虛幻已經分不清了。1992年,他同時獲得金雞和百花的最佳男演員。
20世紀90年代,國營制片廠集國家之力,拍攝了不少史詩戰爭片,比如“三大系列”《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西方戰爭片追求“戰壕真實”,重點展現戰斗場面,而國產片追求“司令部真實”,突出領導層的戰略決策,特型演員大放異彩。他們在影壇上足以與姜文、劉曉慶、鞏俐等明星相抗衡。社會地位也高,與領導人合影時,都讓他們站C位,以示對逝去偉人的尊重。
04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影的娛樂性和票房愈加重要。特型演員逐漸走下坡路,顏值更高的明星開始加入。轉折點還是唐國強。
1996年,八一廠拍攝電影《長征》,導演翟俊杰決定推陳出新,不用特型演員,讓唐國強來扮演毛澤東。雖然爭議很大,但結果反響不錯,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之后,他又自導自演了電視劇《長征》,2001年建黨80周年時播放,成為年度爆款。
劇中,周恩來的扮演者,是總政話劇團的劉勁,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1995年,劉勁在電影《宋家皇朝》中扮演張學良做造型時,化妝師說他長得挺像周恩來。消息傳出,不久他就出演了《遵義會議》。演過周恩來后,劉勁有時坐出租車,司機堅持不收錢。為感念扮演周恩來給自己帶來的人生改變,劉勁給女兒取名:來恩。
《長征》中,另一位明星陳道明扮演蔣介石,他說話慢慢吞吞,抑揚頓挫,顯得文氣詭詐。梁宏達評價說,他演得像個黑社會老大。觀眾卻認可:“陳道明探索蔣的靈魂深處,求其神似而恰到好處。”
此后,扮演偉人從形似進入神似階段。如果說以前是追求長相上的“同款”,現在更看重有顏值的明星。明星主要出演一些大制作商業片,中國每年還有大量的主旋律作品,需要以前的特型演員。
特型演員依然存在,正常上下班,只是不再有往昔的光環。
時光如大河奔流,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逐漸化為生活的煙火。
2005年,古月去世,從影27年間,在84部影視作品中演過毛澤東。同年,周恩來的特型演員蘇林去世。第一代特型演員退出歷史舞臺,國產電影在新世紀后走上產業化道路,變化巨大。
2009年,建國60周年時,迎來新一輪主旋律片創作高潮。影響最大的《建國大業》,除了唐國強、劉勁、王伍福的固定三人組外,有多達170多位明星參演。之后的《建黨偉業》和《建軍大業》,更是采用了大量的青年明星,化妝技術的進步,也彌補演員長相的差距。
年輕觀眾沒有切身的革命經歷,能感召他們的是故事本身的傳奇性,而不是人物的逼真模樣。2014年,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播,出現了大量新時期的政治人物,基本找的是形象相近的專業演員,不是專門培養出來的特型演員。也是這一年,孫飛虎去世,他是公認的“蔣介石特型第一人”。
經過幾十年的創作,國慶獻禮片不再是革命歷史題材的天下,更多的電影回到了普通人身上,表現個體與國家的關系。
特型演員,是特殊歷史環境的產物,回應了群眾對偉人的敬仰和懷念。特型演員的淡出,體現的是藝術創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