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叔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的起頭情節是,上元節西市“開市”。一聲鼓響,人潮涌動,爭相購物。
看來,“剁手”是每個時代的風氣。
相比老百姓愛逛的西市,長安還有東市,多為高端商鋪,達官貴人出入,也是核心商業區。1000多年后,東市早已消失,只存在于戲里。取代它地位的,是不遠處的東大街。很多人到了省城,第一件事就是到這里買買買。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條街是仿照日本風格建造的。
這事還得從民國說起。
總理工程
1912年10月,袁世凱任命了新的陜西都督——張鳳翙。“翙”字念hui,意為鳥飛起來的聲音。連起來是,鳳凰展翅高飛。也難怪,張都督年僅31歲就當上了封疆大吏,把同齡人遠遠拋在后面。
亂世的政壇,風云變幻,張鳳翙只在位子上坐了不到兩年。但就是這短暫的任期內,他做的兩件事,影響了西安未來上百年的時光。
一件是興教育,創辦了西北大學。他看到西北遼闊,卻人才不濟,感到“憂心如焚“,要“急起直追”。另一件事是,把鐘樓到長樂門之間的一條大道,重新整修,并仿照他留學的日本,在街邊建造了整齊劃一的木制房屋。出于向革命導師孫中山致敬之意,他給街道取名“中山大街”。
因為屋新街寬,離火車站又近,逐漸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成了西安最繁華的商業街。40年后,民國變成共和國,張鳳翙以民主人士身份做了陜西省副省長。街道的名字在1953年也改了,叫作“東大街”。
一條街的成名,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它的故事所塑造的歷史。在西安東大街上,有著太多底蘊深厚的店鋪,它們是街道的靈魂。當客人的印跡在這里沉淀時,時代的變幻也在這里體現。
拿西安飯莊來說,它建于1929年,最初是在西大街,也就是現在鐘樓飯店的地方。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周恩來就是在這里設宴招待張學良和楊虎城,人稱“和平宴”。
席間,喝的是陜西特產“黃稠酒”,幾杯下來,關系拉近,談笑風生間,解決了問題。郭沫若后來給這款酒點贊:不似酒,勝似酒。
1973年,周恩來再次來西安,建議擴大飯莊的規模。當年就開始動工,但直到1977年國慶節才開業,總理已經看不到了。這種“慢”的特色,也被后來的東大街改造所繼承。
畢竟是“總理工程”,西安飯莊集中了很多的名師大廚。來這里吃的是味道,也是檔次:“只要有朋自遠方來,一定會帶到西安飯莊吃陜西特色美食,賊有面子!”
吃了飯,想購物的話,可以去街上的“華僑商店”,這也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全面學習蘇聯,各方面的建設都按照老大哥的樣子來。1954年,在蘇聯人的設計和援助下,東大街上新建了一座大型百貨商店,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典型的蘇式建筑。那時東大街還叫中山大街,多是平房,這座4層高的商店,顯得宏偉壯觀,大家便叫它“中山大樓”。開業時人山人海,有人趴在水磨石的地面上當鏡子照,感嘆這得花多少錢呀。
改革開放后,對外交流增多,中山大樓開始主營涉外商貿,做洋人生意。于是,1979年9月1日,改名為“華僑商店”。
除了這些反映時代變革的大店外,還有更多老字號店鋪,一直在傳承著自己的名和味兒。
比如老孫家泡饃,創辦于清朝光緒年間,是貨真價實的百年老店,經常有領導人過來吃。還有“白云章餃子館”,是三個姓安的回族兄弟在1938年創辦的。明明姓安,為什么叫白云章呢?原來他們的老家是河北保定,本地有家“白運章包子鋪”,和天津的狗不理齊名。他們崇拜白運章,就變了個字,拿來用了。估計也是想蹭個熱度。要是放到今天,這名字是注冊不下來的。
隨著東大街的改造,這些店逐漸失去了往日榮光。曾經,它們是西安的名片,現在成了記憶。
繁華后的落幕
東大街的真正繁華,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有了改革開放,做生意不再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市場隨之活躍起來。這里變成整個大西北最熱鬧的地方。本市的人,首選到這里逛街。外地的人,出了火車站,沿解放路往南走兩公里,也就到了。
很多人成長中的第一次,全都給了東大街:小時候,我媽經常派我去白云章餃子館買餃子餡;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帶著我們第一次到大差市看電車;上學的時候,我經常到新華書店買書……
要是買百貨,還得去華僑商店這樣的大地方。有人是這樣描述從20世紀80年代買東西的場景的:顧客購物后不用自己把錢交到收款臺,而是直接交給柜臺營業員。營業員開好票據,用夾子夾上錢、手一抬,沿著空中的鐵絲軌道輕輕一推,“嗖”一聲像離弦的箭一樣,票據和錢就飛到收款臺了。收款員找好零錢后再夾上票據,“嗖”一聲推回來。這樣一來一去,生意就做成了。
在沒有銀行卡和支付寶的時代,這種交易方式,就像科幻片中的場景。
1984年,東大街上建了一座新的商業大廈——唐城百貨大樓。一句廣告語“唐城百貨,在您心中,伴您生活”,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店里最受歡迎的商品是羊毛衫和音響。羊毛衫多來自上海,質量好、花式新,名牌也多,比如“恒源祥”“春竹”等。穿上一件羊毛衫,意味著你脫離了體力勞動階層——織毛衣。
1988年,唐城百貨成為陜西第一家銷售額超過一億元的商場,那是東大街閃光的日子。
如果是約女孩吃飯,自然也是去東大街。吃完后,再逛到鐘樓去買一個小奶糕。一邊舔著,一邊往回走,去西北影城看部電影。
這事基本就成了。就像《西安愛情故事》的歌里唱的:
北大街是我們相遇的地方
西大街是我們分手的地方
東大街是我們逛過的地方
坐在南門下回憶以前的時光
2010年,東大街被評為中國著名商業街。也就在同一年,它開始了改造工程。
一條街道達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時候。經歷了幾十年的繁華,基礎設施已經老化,商業布局也不夠合理,很難再持續熱度。
一句話,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在這期間,中國的商業模式和人們的購物習慣,已完全變了模樣。網上購物對實體店造成了巨大沖擊。西安這座城也在發生變化,規模不斷擴大,以前圍繞鐘樓的單核商業圈,逐漸變成了多點開花。小寨、曲江、紡織城……在城市的每一個方向,都有了自己的“東大街”。
關于東大街,不再是哪家店又有了新款衣服,不再是餓了想去那里吃碗泡饃,不再是約會的見面地點……而是各大標志性商店陸續關閉的消息。那些熟悉的布局,那些溫暖的歷史記憶,再也回不來了。每一條街道,都是在變化中存在或消失,如今的西安,也不是當年古城長安的樣子。
變,并不是一件壞事。身處城市之中的人,只能懷著希望祝愿它變好。就像《長安十二時辰》里說的:你們說這長安城呀,怪不怪?你每天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