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新年,家家戶戶都會“辭舊迎新”:貼上新對聯,換上新衣服等等。關于人類的身體,也有這么一個“辭舊迎新”的奇特說法:在7到10年間,你就可以獲得一個全新身體。
仔細想想,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從皮膚脫落、頭皮屑在空中“飛揚”就能看出,在人的一生中,人體會生成大量新細胞替代死去或受損傷的舊細胞,舊細胞會以脫落等形式消失或離開人體。那么,當新細胞完全取代舊細胞時,我們就能獲得一個全新身體。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先來看看新細胞是如何替換舊細胞的。
新舊如何更替?
要了解新細胞如何替代舊細胞,首先需要了解新細胞是如何形成的。
人體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產生新細胞。第一種是現有的細胞通過一個相當簡單的分裂過程,原來的細胞分裂成兩個新細胞,它們基本上是原細胞的復制品;第二種方式是干細胞特有的。這些特殊的干細胞雖然遍布全身,但數量較少,如我們最熟知的造血干細胞,它分布在骨髓中,只有很少存在于血液中。干細胞不僅能復制生成新的干細胞,還能制造出新的“特化”細胞,如紅細胞和神經元細胞,它們都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細胞。
而為了給新細胞騰出位置,舊細胞必然要發生死亡。舊細胞最常見的死亡方式是程序性死亡,這是一種由DNA控制的、主動有序的死亡方式。在死亡過程中,DNA會指示細胞合成一系列特殊的“剪刀”酶,這些酶會“切割” 線粒體、細胞膜等細胞成分;細胞成分被“切割”后發生壞死,其中,細胞膜失去控制水分進出的能力,導致細胞脫水或膨脹;最終細胞萎縮或破碎,發生死亡。死亡后的細胞碎片,一般會被巨噬細胞或鄰近的細胞吃掉,以免影響其他細胞的正常功能,人體表面的就會脫落掉。
這種程序性死亡對生物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人類胚胎在發育過程中,最開始分化出的手指是相連著的,在細胞程序性死亡的作用下,手指之間的組織的細胞發生死亡,組織消失,手指才得以分開;蝌蚪變態成為青蛙時,尾部細胞也會發生程序性死亡,造成尾部脫落。
第一批新細胞接替死去的舊細胞后,繼續發揮作用。再過一段時間,第二批新細胞生成,第一批新細胞又被第二批新細胞代替,周而復始……由此看來,細胞是有一定壽命的。
也許有人會這么想:“既然細胞總是會死的,總有新細胞會完全取代舊細胞的一天,那時不就可以得到一個全新身體了嗎?”其實,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不同種類的細胞,壽命也不相同,有的細胞甚至會陪伴你的一生,不會被更替。
不同細胞,不同壽命
細胞是人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約有200種不同的類型。每種細胞都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也有不同的壽命。通常來說,細胞的壽命取決于它們需要做多少工作。就像一輛汽車,因為在行駛過程中,輪胎的使用和磨損明顯要比變速器多,所以和換輪胎的頻率永遠比換變速器的頻率高一樣,人體內一些使用頻率高、磨損多的部位也需要比其他部位更早、更快地更新,才能維持人體的運作。
比如排列在胃腸表面的一些細胞,由于不斷受到胃酸等腐蝕性物質的侵蝕,通常五天就更換一次;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層,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損,為了維持最佳狀態,皮膚的表皮細胞每兩到三周更換一次;血液中的紅細胞需要將氧氣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壽命也只有4個月左右;相比較之下,脂肪細胞的使用率比其他細胞都要低,所以它的壽命相當長,平均在10年左右。
也有一些細胞伴隨了人的一生,沒有被更替過,比如許多神經元細胞,它們跟其他細胞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神經元細胞的工作是接收并處理其他神經元細胞的信號,然后再把處理過的信號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細胞或神經中樞,這意味著神經元細胞不像其他細胞一樣是一個一個排列分布在人體上的,它們“環環相扣”、互相連接,形成一個復雜的神經網絡,這樣“環環相扣”的神經網絡也是大腦工作的基礎。如果神經元細胞可以被更替,就必須先斷開“環”,這樣信號在斷開期間是無法傳遞的,屆時大腦將無法工作,你總不可能讓自己的大腦停止運作一段時間,然后讓新的神經元細胞取代舊的神經元細胞吧!畢竟對于人來說,大腦停止工作在多數時候就意味著死亡。因此,絕大部分的神經元細胞都不能被更替,當大腦受傷,神經元細胞損傷或死亡,造成的影響將是永久的,比如無法根治的老年癡呆癥。
因此,即使細胞發生替換后,你也永遠不是一個全新的你,當涉及到某些細胞時,你會終生與它們糾纏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