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楠
摘要:異化的概念最早源于拉丁文。異化不僅是現代主義文學中重要的題旨,同時也是西方文論中重要的一枝。本文旨在從西方文學理論角度分析異化的概念,并且聚焦于群體、個體間的異化及其表現形式,論述異化的疏離性,提出雙向異化和女性異化的概念。
關鍵詞:異化;雙向異化;排外性;女性異化
一、前言
異化的概念最早源于拉丁文。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認為“在成立國家時,人民訂立契約,放棄或轉讓自己權利的必然性,從而結束自然狀態,受社會契約的制約。”(1)但社會契約的固化精神往往會激起人類的反抗意識。而馬克思認為的異化是“人與勞動的異化,正如人用腦創造了上帝而受上帝支配一樣,在階級社會中,工人創造了財富,而財富卻為資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這種財富、財富的占有以至勞動本身皆‘異化成為統治工人的、與工人敵對的、異己的力量,必須消滅私有制度和社會分工的對抗形式,才能消除這種異化現象。”(2)時至今日,異化現象已經從馬克思所圈定的經濟領域擴大到各個社會領域,如文學中的異化主題、人物異化等方面。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環境的演變、人們面臨社會環境變化時內心的無措,都促成了異化群體的日益擴大。在文學中,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常常采用異化的手法行文,并且塑造出眾多異化形象,呈現了許多異化主題。本文選取典型的異化組合現象,如群體雙向異化、個體異化和女性異化進行分類敘述分析,力求探索異化力透紙背的文學力量。
二、社會的排外性——群體異化
人類自古擇群而居,馬克思也曾經給人下定義,即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19世紀的西方社會被資本籠罩,整個社會架空于一片被黑暗籠罩的紙醉金迷的社會軀殼下,歐洲殖民掠奪和科技革命帶來的虛幻的光輝燦爛讓人們迷失在偌大的城市中。因此,產生了極強的排外主義傾向,引發群體之間異化的產生。這種排外與異化是雙向的,本地人于移入者來說是異化的群體,而移入者于移入地居民來說也是異化的群體。如狄更斯在其記述法國大革命的小說《雙城記》中所展現的現實縮影,故事背景圍繞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展開,其中,歷史地再現了貴族對于市民階層的殘害與壓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二者之間的矛盾斗爭和互不相容的排斥關系。在這樣的針鋒相對下,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3)莫妮卡·阿里的小說《磚巷》講述了孟加拉移民在英國倫敦的生活,其中,描述了孟加拉移民群體努力在英國扎根,卻始終處于邊緣地帶,這其中充斥著大量的群體雙向異化。(4)因此,群體異化是在社會大背景環境下展開并始終追隨著社會演變的車轍行進的。群體異化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如社會階級、人口比例、價值觀判斷以及種族等。社會演變給人類帶來的排外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同時也是人類不可抗拒的。一些群體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或主動、或被動的異化動態,乃至失去獨立的個性,產生分裂性思想以及肉體上的犧牲,而文學中所演繹的異化主題實際是對現實社會的摹仿。
三、他者的排外性——個體異化
個體的異化較群體異化更為復雜,群體性質的異化需要著重考慮社會因素和歷史變遷因素,而個體異化還需要個人心理的參與。其次,群體異化不只是兩個群體之間的雙向異化,群體中個體間的異化會分為不同的情況:個體從群體中異化出來,雖然顯性特征只表現為群體對個體的排斥,但是原因是有不同的,這種排斥還細分為個體主動排斥以及個體被群體被迫排斥;另一種異化則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異化,這種異化的情況可以粗略分為兩種:個人單方面的異化、雙方互相排斥造成的異化。如卡夫卡《變形計》中的主人公是迫于社會黑暗的局勢產生了個體異化。(1)嚴歌苓在《少女小漁》《花兒與少年》這兩部作品中都展現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雙向異化:在《少女小漁》中,小漁起初與假結婚的洋老頭兒Mario的生活之道即是相互排斥;(2)《花兒與少年》中女主人公晚江為了優渥的生活嫁給了一個年長自己很多的美國人霍夫曼,雖然得到了物質上的滿足,卻始終得不到心理上的充實,日常生活總是處于相互異化的過程中。(3)當然,還有更多文學作品也可以來印證這一理論。在個體異化中還存在更為深刻的一種異化分支,即女性的異化。
四、性別的排外性——女性異化
討論這一異化觀點,首先要從女性主義入手分析。在西方社會中,女性的地位轉變經歷了一系列的過程,起初是在父權社會中力圖擺脫物化象征這一表征形態,為女性爭取話語權和投票權。到了20世紀末期,文學界更加關注在當下社會中女性的生存處境以及社會地位問題。女性的異化現象較之前兩種更為復雜與多樣。因此,對于女性主義的異化研究除了上述一味地考慮兩相對立,還應在研究過程中納入空間立體思維和時間縱向思維,定位到不同空間視角下由于女性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女性身份的異化問題。(4)早期父權社會背景下,女性的異化多表現為女性與男性的異化。在勃朗特·夏洛蒂所著的小說《簡·愛》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堅韌、勇敢、不屈于命運的新女性形象——簡·愛,其中,對于女性主義發揮到極致的是簡·愛與羅切斯特令人動容的愛情,女主人公不愿依附男性,有著自己堅定的價值判斷,她不愿做羅切斯特的情婦,哪怕羅切斯特的婚姻已經名存實亡。(5)后期女性主義闡發出許多諸如酷兒理論等新的觀點,這也要求對女性異化進行新的判斷,女性的異化已經不再局限于性別的差異上,社會包容度的擴充不可避免會帶來同性之間的吸引,女性與女性之間的異化問題也越來越引起重視,產生了女性與女性戀人和女性朋友之間的異化。法國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創作的社會學著作《第二性》中,對各種女性異化的現象進行展示并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并對各個社會時期與階層的女性進行了剖析,提出女性經濟獨立的必要性,認同女性的獨立個體身份。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理論發展的不斷深化,異化已經從單一的表現對社會現實精神壓迫的逃離轉變為靈與肉的對立關系。異化往往伴隨著犧牲,絕大多數被異化者或被異化群體都會將自我消融在異化中。因此,異化所蘊含的認知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的時代象征著不同的符號,有著具有不同境遇的追隨者。文中對三種文學異化的現象采用逐層深入推進的方式進行論述,分別談及群體異化、個體異化以及女性異化,并且提出異化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因此,在理論探索方面,隨著異化主體的變更,異化的形式以及研究異化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也隨之變化,對于異化的研究應具備時間和空間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