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欣

當前,疫情雖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不能放松警惕。“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各地相關部門應將推動農業春耕生產作為推動復工復產的關鍵任務之一,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一、分區確保物資滿足春耕需求
組織春耕生產物資需求調研。相關部門應對基層開展深入調研,以村級或規模農業生產組織為單位,線上組織春耕生產物資需求調研。一是對于春耕生產物資不充足的地方,由當地相關主管部門統一與有能力供應物資的生產企業協調,提供相關幫助,推進相關企業盡快復工復產。二是對于有需求且可連片的土地統一由農業生產組織進行機械規模作業及春耕生產物資采購,建立“點對點”供應方式,既方便農戶,又避免聚集購買農資增加疫情傳播風險。三是對本地農資企業予以一定的補貼,并積極協調與外地農資企業盡快簽訂采購訂單,確保農戶采購優質生產物資,切實做到不誤農時、不誤農事。
穩定農資供應市場秩序。當前,受疫情影響,不少農業生產物資上游工廠產業鏈中斷,各種原料無法正常供應,有限的原料庫存滿足不了農時集中性需求。加上流通環節運力不足、成本上行等原因,跨省物流難度大,特別是隨著春耕所需農資不斷增多、缺口不斷增大、物流成本上升,春耕農資終端數量緊缺,導致物資價格短期內會出現持續上行。在這一特殊時期,政府應該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堅決防止經銷涉農物資企業囤積、哄抬物價等行為。
二、多舉措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完善農業信貸保險服務。疫情期間,各級相關主管部門應針對這些農業組織的資金需求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一是支持金融機構適當延長農業企業貸款還款期限,降低或免除疫情期間的貸款利息;二是支持金融機構對有較強發展能力或潛力的農業組織加強信貸、降低利息和抵押擔保費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三是擴大保險補貼覆蓋的糧食品種,提高賠付標準,簡化理賠手續,對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實現保險全覆蓋。
強化農業組織技術支撐。加快建設支撐全省農業產業發展的線上課堂,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由省農業部門牽頭,聯系農業生產相關領域實戰專家,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專業培訓,重點解決春耕生產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將專家與不同地區結對子,對不同地區農業生產全程實行“一對一”指導。整合黑龍江省內農業高等院校、農業技術院所和農業科研機構優質資源,對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要求,建設一批精品農業技術和市場分析的網絡培訓課程,為日后培育現代的職業型農民打下基礎。政府應該以政府購買方式對相關網絡培訓課程進行購買,依托線上平臺讓更多的農民可以學到相關知識,并根據課程品質、利用效率進行績效獎勵,以促進課程質量不斷提高。
優化農業財政支持政策。財政是支農的主要手段,要完善優化農業支持政策。對于租用國有企業場地開展農業生產經營的企業減免疫情期間的租金。切實增加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可統一實行一定的春耕機械作業補助與物資采購補助。同時,建議政府設立專項基金,采取貼息和擔保等方式,鼓勵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對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發放貸款。調整農業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大對農民和社會辦項目的補助力度,通過稅收、補貼、貼息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業。
三、多渠道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點
推進農產品銷售方式多元化。一是農產品銷售與線下對接。要實現農產品銷售與超市、社區與農貿市場等實體對接。積極組織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與大型超市開展對接,確保超市農產品供應充足;在社區設立直銷點,實行定點采購、集中供應、統一配送,穩定農產品價格,保障疫情期間居民生活需求;與農貿市場對接,對防疫措施達標的農貿市場,鼓勵引導有規模的農業生產組織入駐設點,方便市民就近采買,確保農產品不積壓,銷售暢通。二是農產品銷售與線上對接。特殊時期,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強大力量,相關政府部門牽頭,以村級為單位,盡快依托已有平臺發布各地農產品數量、價格、聯系方式等信息,借助有能力的、有客戶基礎的農業組織或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其數據優勢,推動建立農產品產地到城鎮居民小區的運輸和銷售網絡,幫助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生產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加快銷售庫存幫助農戶實現產銷對接,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新媒體平臺,讓廣大電商助力農產品銷售。
加強農產品倉儲物流建設。一方面,積極開展市場指導和產銷對接工作,根據當前疫情形勢和市場需求,指導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做好銷售計劃,特別是協助做好線上線下流通、物流運輸渠道聯系對接工作,確保產銷兩旺。另一方面,擴建新建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優化大型糧食物流園區建設,布局糧食進出口物流通道和重要節點,提升糧食物流重點線路流通效率。圍繞農產品銷售市場,縮減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確保農產品供應充足。
大力推動糧食產業轉型。黑龍江省作為糧食主產區,要堅持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緊緊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一是打造糧食全產業鏈,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和轉化,不斷增加綠色優質和特色糧油產品供給,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和專用油等食品的有效供給,提高種糧農民受益,調動農民糧食種植積極性。二是培育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糧食加工企業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產業園區的示范示范效應,在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