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業發展非常容易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要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就需要深入分析其特點,完善氣象預警系統、建立應急制度。本文分析了氣象災害,同時建立防災減災方案與對策,為農業發展作為指導。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特征;防災減災;對策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但在耕種過程中極其容易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使得災害發生頻率增大,更是對農業產生巨大威脅。再加上國土面積大,這樣的情況更為嚴峻。想要打破這樣的局面,就需要根據氣象災害的特點以及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防災減災方案和對策,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預警信息和應急方案,幫助當地居民順利完成農產品種植工作,確保當地居民可以財產不受到影響。
一、我國當前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特點
我國國土總面積占世界第三位,其地勢廣袤橫跨多個積溫帶,因此氣象災害特點是非常明顯。我國地勢由東到西逐漸升高,從平原過度到高原,這樣的地勢變化使得農業生產中經常容易受到災害的影響。尤其是在山區經常容易發生泥石流等情況,給當地的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損失。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導致我國流域水流湍急,給周邊居民帶來非常大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氣象災害頻頻發生,使得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影響。這些特點使得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加大,直接影農業的發展,給過國家帶來經濟的損失。
二、普遍發生在農業生產中的氣象災害特征
(一)干旱特征
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使得農作物產量明顯減少,造成當地農業減產。在我國境內,干旱是經常容易發生的氣象災害,它在各個省市都有分布,具有典型的普通性、區域性以及季節性。西北地區是干旱發生的主要地帶,其常年處于干旱狀態,長此以往影響農作物的灌溉和牲畜的飲水,對當地居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
(二)洪澇特征
洪澇通常是指由于大雨、特大暴雨或者連續降雨,使得當地雨水量過于集中,使得地面存積量大,將耕地、城市、農田淹沒,使得河流水面增高的氣象災害。我們國家的洪澇災害具有類似性、普遍性、破壞性等顯著特點,并且洪澇對耕地和農作物的影響是不可逆的、毀滅性的,被洪澇影響的農作物會一定程度的減產甚至是絕產。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洪澇的影響,周圍生物群落會因此發生改變,將原有的生態平衡破壞,對生態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洪澇的發生,將當地村莊淹沒,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動物會因此死亡,其尸體在水面上漂浮會滋生大量細菌,引來一些危險生物比如害蟲、蝗蟲。
(三)冰雹特征
冰雹情況的發生是由于強對流天氣現象引起的強烈的氣象災害。冰雹的出現會帶來急暴雨、大風、山體滑坡,同時,還有成塊的冰顆粒降落。在發生冰雹的時候,時間相對較短、變化非常快。冰雹對農作物和植物的影響是不可逆的,破壞力極強,對植株產生的傷害非常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冰雹覆蓋所有作物進行摧毀,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不可挽回的局面。
(四)臺風特征
臺風在我國海南省、廣東省經常容易發生。臺風具有季節性、登陸地點未知、摧毀性等特點。臺風出現伴隨著強降雨和大風等及惡劣現象,對農作物和居民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臺風對植物和農作物莖稈是致命的。在去年影響我國的“利奇馬”臺風,給我國華南地區造成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使得上萬人居無定所、農作物全面絕產絕收,給我國經濟帶來重創。
三、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對策和方案
(一)利用氣候資源幫助農業更好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氣象和農業生產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遠古時期的人們通過祈禱和祭祀等方式期望當年的農作物順利生長,在收獲的季節可以大豐收。但是科學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氣象監測工作也得到了穩步提升,從以前只能預報幾天內的天氣到現在可以對一個月內的天氣進行預測,幫助人們更好了解未來天氣變化,同時,根據天氣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規劃,提前做好防災的方案和對策,對農作物進行適當防護,可以明顯降低由于氣象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在天氣晴朗時,可以安排農耕種植活動,推進農業生產提升經濟收益。在氣象資源的幫助下,當地農業生產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種植農作物,防止盲目引進新品種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影響。
(二)將現階段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進行完善
隨著時間推移,農村建設相對完善,在此基礎上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其中氣象預警對其發展起著正向推進作用。農產品的種植和耕種依靠氣象預警來實現,也是防災減災的根基。因此當地農業氣象工作人員應當認識到氣象預警的重要性,在進行氣象預警工作時,將收集到的數據認真整理和分析,保證其科學性和準確性。當前我國氣象預警系統還沒有特別完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其進行完善和創新。氣象部門應當全面開展氣象工作,使其可以覆蓋整個地區,同時建立相應的防災減災系統。
(三)在當地建立應急防災制度
除了完善氣象預警系統,還需要建立應急防災制度,一旦發生災害可以在第一時間保住農作物,盡可能降低經濟損失。這時就需要當地政府和各個部門聯合制定應急防災制度,同時各個部門明確相應職責,確保制度可以有效實行。根據不同災害建立不同制度并將其細致化,為農作物產量以及經濟效益保駕護航。
(四)在當地加大宣傳力度
盡管時代在向前發展,但還是由一些村民沒有認識到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針對這樣的情況當地政府應當與氣象部門聯手,在當地開展氣象災害知識普及工作。組織居民和村民參與該項活動并詳細講解氣象災害的類型,包括對農作物的影響和應對方案,與此同時督促居民積極關注氣象預警,根據信息提前做好判斷。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全面氣候的變化,一些氣象災害頻頻發生使得我國農業受到巨大沖擊。現階段農業生產者需要認識到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同時根據災害特點做出相應對策,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為當地農業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柳會娟.北海市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03):182+185.
[2]王鳳英.博湖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服務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9,9(01):80-81.
[3]張良玉,魏麗欣,李芝.保定市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服務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6):195+197.
作者簡介:黃愛星(1981-9-)女,壯族,廣西武鳴人,本科,工程師,從事氣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