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竑

《求是》雜志2020年第2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創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系統論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力量等問題,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構成,它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也是黨的全部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學好和用好歷史唯物主義,有助于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更好地認識世情國情黨情,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認識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基礎——社會基本矛盾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要求,“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和基本趨勢。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深刻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學會用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來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變化。
第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首先表現為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當代中國之所以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第二,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不斷產生的新的生產關系之所以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在于它為生產力要素中的人與物的結合提供了較好的形式,能夠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第三,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首先表現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化發展及其方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應當不斷變革上層建筑,而且這種變革必須同經濟基礎變化相向,而不是相背,這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理論依據。第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只有同經濟基礎的狀況相適應才能產生正能量,才能持久并且有積極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通過不斷調整社會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基本矛盾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我們黨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基本原理,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推進社會發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內部關系——物質生產的根本性與改革的系統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要求,“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生產力是整個運動過程的起點,社會基本矛盾的整個運動過程,以及社會關系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歸根到底是由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帶有根本性和歸根結底意義上的決定性。無論經濟實力的增加、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還是政治文明的提高、思想文化的進步,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最終都取決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所以,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要按照生產力發展規律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
在堅持物質生產的根本性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改革的系統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具有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的改革,而不是只講經濟體制改革,或者只講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結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有機體,雖然物質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具有根本性,但生產關系可以反作用于生產力、上層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著十分復雜的關系,絕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關系。尤其在分析社會有機體時,必須關注決定和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之間的有機聯系。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全面準確地理解生產力標準,既不能忽視物質生產的根本性,也不能絕對化生產力標準,不能撇開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孤立地理解生產力標準。也就是說,必須辯證地看待物質生產的根本性與改革的系統性之間的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亟待解決,新的問題又在不斷涌現,各種矛盾相互交織,這使得改革的難度與以往相比大大增加,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性和配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注重普遍聯系、防止以偏概全。因此,只有通過關聯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更強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我國在新時代面臨的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通過系統性的全面深化改革來解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存在的不適應問題,產生綜合效應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協調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內部關系主要體現在,要將重點論與系統論辯證統一起來。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把握住我國現階段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將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讓其發揮牽引作用和定向作用;另一方面,改革越向深層推進,各方面、各領域的聯動性就越強,而各方面改革能否協同配套推進,不僅制約著改革的進程,而且決定著改革的成效,所以要注意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和協同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在各領域的改革中都取得顯著成效,就在于深刻把握和嫻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既突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又注重各領域改革之間的關聯、系統、協同,將重點論和系統論辯證統一起來,有效地形成了改革的整體合力,產生綜合效應,形成源源不斷的強大的社會發展動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占主流的歷史觀都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如神學史觀、英雄史觀。直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鮮明地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科學觀點,才第一次徹底解決了如何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這個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群眾史觀,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一推動人類歷史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力量依舊是人民群眾,我們依然要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堅持改革目標為了人民,改革動力來自人民,改革成果屬于人民。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廣大黨員干部要善于把握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現實的人的物質實踐活動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能從抽象的想象和空洞的愿景出發。有個別黨員干部認為自己比人民群眾學識高、經驗廣,總喜歡替人民群眾作主,拍腦袋、瞎指揮、亂決策,這是一種典型的背離群眾史觀的思想和行為,沒有站穩群眾立場,沒有自覺從群眾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即使初衷是想為民做實事,但由于脫離群眾,往往事與愿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客觀規律的總結形成并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經驗和實踐積累,絕不能忽視甚至蔑視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僅我們的黨員干部都來自于群眾、服務于群眾,而且要善于到群眾中了解群眾需求、傾聽群眾心聲、總結群眾經驗、學習群眾智慧。改革開放40多年來,許多改革都是由基層群眾自發推動、自下而上形成的,廣大人民群眾始終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善于鼓勵各地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創造性,再通過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形成實踐與認識的螺旋式上升。
廣大黨員干部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深刻理解、熟練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改革事業的奮斗熱情,書寫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篇章,讓每個人的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頻共振。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