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懇
四肢關節創傷后,一些較為關鍵、隱秘的位置需進行詳細觀察,如骨折內固定前測量、骨折后各個骨塊關系、角度等,這時就需要采用CT進行詳細分析。使用CT之前,醫院多采用X線平片方式對患者進行檢查,但是實際上X線平片測量不準確,加之人體四肢關節結構復雜,無法精準檢查,導致手術無法開展或需改變。而采用CT檢查可有效避免上述問題,便于臨床治療開展,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四肢關節掃描多通過雙側對稱方式進行掃描,為更好分析四肢關節骨折現象打下基礎。
大多數四肢關節骨折的病變選擇軸掃方式,患者自然臥躺在床上,兩側肢體保持對稱體位擺放。在掃描的圖像上,要求信息包含軟組織。對患者的膝、肘關節部位在屈伸下斜面掃描,患者的手、足部分則可以進行冠狀掃描。
掃描應采取無間隔的掃描方式持續掃描,控制層厚在5mm,保持間距也為5mm。患者身上的一些較小關節,則需要建立圖像,采取三維觀察的方式了解關節變化,控制層厚為3mm,間距保持在3mm。若使用骨窗對照片進行掃描,則應對患者軟組織進行詳細觀察,保證患者的關節囊、韌帶、肌腱等都能夠完整的顯示在圖像上,及時發現關節附近的異物。對半月板檢查,也要采用持續掃描的方式檢查,將損傷的半月板顯示出來。
以某34歲男子交通事故為例,該男子受到撞傷后,其骨盆及右側膝發生骨折,對其平片檢查分析,發現患者存在嚴重的脛骨髁突骨折。對該患者進行CT掃描,具體發現其兩側的髁間隆突出大量不同的碎塊,下方層還發現患者的后方髁間有大碎塊存在。該患者前后較差韌帶附著處存在撕脫骨折,若不對患者進行科學的膝關節固定,則患者的關節也就無法支撐重量。
CT在四肢關節創傷的檢查上具有顯著作用,其對四肢關節的大小、密度、角度等可精準測量。以實物及CT掃描影響比對分析,發現CT掃描的誤差僅為1mm,可靠性突出,在急癥手術檢查分析上,CT機器設備可起到快速、準確檢查的作用。
而傳統手術中,其多采用X線平片方式對骨長度及髓內墻進行有效測量,但是X線片長度不包含骨干全長的二張片銜接,且髓腔寬度受照射距離影響,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大,導致最終檢查結果存在明顯誤差,導致最終選擇的髓內針型號不符合實際需要。例如,選針過細,導致實際固定不穩定,選針過大,導致植入困難、或導致髓腔中出現皮質損傷。
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采用CT檢查方式,對患者受傷部位及健側骨全長及上下關節全面掃描。但是部分患者骨折之后,其骨折形成角都、短縮等,導致測量不便,此時,可采取測量健側的方式,按照臨床需求定點測量,獲取真實準確的測量長度。之后,在髓腔的最窄部位,設置定點,在不同位置測量最窄處記錄,從而獲取內腔的實際寬度。對測量的定點,劃線并將數據都顯示在圖片上,便于手術精準開展。采用該方式對大部分骨折固定手術均有促進作用,可以確保患者得到迅速診斷,減少對肌肉組織的損傷破壞,減少患者痛苦的,保證其在最短時間痊愈。
若患者出現股骨骨折,需更換骨頭時,則應在手術前就了解患者的頭頸實際長度,獲取準確數據,便于手術針對患者骨頭大小選擇合適的股骨頭。實際操作中,可以以雙髖正位定位方式,得到各項數據,獲取股骨頭關節面最大徑線及頭頸長徑線。
相較于X線平片數據,采用CT檢查可以獲取更加清晰、準確的數據。CT檢查自身患者身體密度變化較敏感,故對患者的軟組織變化,如肌肉、肌腱、韌帶等可以清晰的顯示出具體輪廓,而在X線平片中則無法及時發現患者是否存在軟組織損傷,以CT顯示較為清楚。患者出現外傷后,將出現血腫,血腫主要集中在外部受力部位及骨折部位,血腫實際密度較高,長期發展會壓迫神經血管。由于外傷導致的肌肉間積液,受到外傷影響存在出血包裹,最后逐漸發展成為較大的囊腫。通過CT檢可以及時發現包膜的液性囊腔,并強化對包膜的觀察效果。
外傷發生后,患者軟組織存在積氣,表現出來為開放骨折、肋骨骨折等,后發展可能會穿通后胸、存在腹壁破碎缺口。以CT檢查四肢骨折,可以準確顯示積氣,了解實際破碎范圍, 從而便于手術清理創口,了解骨折現狀。
患者若發生開放外傷,外傷發生后的氣桿菌感染后,也就是產氣感染,若患者氣體較多,通過X線平片即可進行檢查,若產氣較少,進通過X線無法有效檢查,應通過CT檢查方式,采取最佳的手術及臨床護理。采用CT掃描,應對患者皮膚以下軟組織進行全面檢查,以CT掃描可發現傷口軟組織積氣,也可了解創傷部位軟組織是否存在腫脹,檢查發現創傷部位存在片狀游離氣體,要 及時報告給醫生,做好消毒工作。
綜上所述,CT分析四肢關節創傷診療有重要作用,要認識到CT診療的優越性,在四肢關節創傷處理上積極處理,保證患者獲取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