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禹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曾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2019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達到750.3億公斤,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為鞏固和提升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一、牢牢把握面積和產量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能力跨越式提升。1978年,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0701萬畝,產量為147.75億公斤,單位面積產量為138.05公斤/畝;到2018年,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21321.8萬畝,產量達到750.7億公斤,單位面積產量為352.1公斤/畝。40年間,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0.99倍,糧食產量增加4.08倍,單位面積產量增加1.55倍。
目前,水稻和玉米已成為黑龍江省糧食增產的重要品種,并且將保持穩定增產態勢。大豆在提高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能力過程中基本保持穩定態勢。40年間,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34倍,產量增加2.16倍。2008年之后,大豆種植面積呈現下滑趨勢,2016年之后出現上升趨勢。
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得益于種植業結構調整。1978~2018年,水稻、玉米和大豆對黑龍江省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為43.4%、56.1%和7.46%。
二、保護性依托區域資源優勢
黑龍江省糧食生產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松嫩平原和東部的三江平原,兩大平原糧食種植面積占全省糧食種植面積85%以上,糧食產量占全省糧食產量的90%以上,區域資源優勢顯著。
穩定種植面積,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近年來,黑龍江省糧食種植面積排在前列的產糧大縣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西部、西北部以及東北部地區。這些地區土地集中連片,農業資源豐富,遠離省內經濟發達中心,具有發展糧食生產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比如訥河、嫩江、海倫、龍江以及富錦等地具有種植面積優勢,糧食種植面積都在450萬畝以上,土地集中連片有利于機械化生產,有效推動糧食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
提升經濟效益,鞏固糧食生產能力。以經濟效益助力糧食生產能力來看,優越的地域資源對糧食生產效益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五常水稻種植效益顯著,雙城、肇東玉米種植效益顯著。水稻單位面積產量主要受所處積溫帶以及水資源的影響,玉米單位面積較高地區主要集中在第一、二積溫帶。黑龍江省玉米效益較好地區每畝產量都在500公斤以上,巴彥縣(第二積溫帶)玉米畝產最高時達到985公斤。部分糧食生產能力較高的地區,不僅具有較高的畝產效益,還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
深入挖掘潛力,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近年來,隨著中低產田改造的加快,以及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以及飼料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玉米在黑龍江省糧食增量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中低產田改造使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青岡、望奎、蘭西、林甸、安達都處于第二積溫帶,積溫條件與農業生產環境的共同作用,各地玉米產量大幅上升。大豆作為黑龍江省重要糧食作物依然備受矚目。富錦、樺南、同江、寶清等地區處于第二、三、四積溫帶,這些地區的大豆生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保護與利用資源環境,提升糧食生產能力。2016年,泰來縣和肇源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分別是242.7萬畝和242.5萬畝。雖然泰來縣與肇源縣糧食種植面積相差不多,且同處于第一積溫帶,但泰來縣和肇源縣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342.8公斤/畝和478.05公斤/畝。究其原因,泰來水資源短缺,肇源有豐富的水資源。糧食生產能力的提升既要與當地產業發展緊密聯系,還要合理對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
三、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主體優勢
根據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指導意見,將產糧大縣作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的重點縣,以及黑龍江省不同地區資源環境特點,劃分為資源型、效益型以及潛力型糧食生產功能區,提升不同地區糧食生產能力。
資源型糧食生產功能區應調減糧食作物品種。資源型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西北部、北部以及東北部地區,穩定及適度減少這些地區的水稻、玉米種植面積,加大大豆種植面積。
富錦、撫遠等地區水稻種植面積近年來增幅較快,從保護生態環境還有保護大豆種植區的角度出發,這些地區水稻種植面積也該適度減少,逐步恢復大豆種植面積,大豆種植還要靠國家相應政策的扶持。結合效益型玉米種植情況以及品種種植需要,減少畝產相對不高地區玉米種植面積,比如加大龍江雜糧種植面積。結合畜牧業發展趨勢,加大青貯飼料種植面積,比如大慶地區。改變種植品種,比如海倫等地增加大豆種植面積。提高資源型大豆生產功能區的單位面積產量以及科技含量是當前大豆生產的主要任務,比如嫩江、訥河等地;另外在大豆種植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增加大豆種植面積,比如齊齊哈爾、伊春、牡丹江、黑河、大興安嶺等。
效益型糧食生產功能區應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主。效益型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西南部、南部等地區,這些地區農產品加工技術較高,交通便利,有利于農產品加工及銷售。穩定五常、肇州、肇源等地水稻種植面積,減少水稻效益較低地區的種植面積,比如黑龍江省西部、西北部、北部及東部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加快提高水稻深加工技術,黑龍江省水稻多以粗加工為主,主要以延伸水稻產業鏈及價值鏈為主。效益型玉米生產功能區應以延伸玉米產業鏈和價值鏈為主,研究玉米深加工技術。穩定效益型大豆生產功能區種植面積,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比如富錦、海倫、寶清、克山、訥河等地。
潛力型糧食生產功能區應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潛力型糧食生產功能區多是開發較晚,或是經過中低產田改造后提高糧食產量。對這樣的地區應以保護為主,比如撫遠、同江等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近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大幅增加,是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成果,應對耕地加以保護利用。
潛力型水稻種植情況應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主,比如泰來水稻種植面積較大,但是畝產相對較低,如何提高畝產是主要任務。潛力型玉米生產功能區應與當地的養殖業以及第三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玉米的循環再利用,比如安達、望奎等地。潛力型大豆生產功能區應以恢復大豆種植面積為主,在大豆主要生產功能區實行耕地輪作制度,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韓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