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


水運是黑龍江省沿江地區大宗貨物運輸的主要通道,70年來,在促進沿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沿邊開發、對外開放和鞏固國防、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幾代龍江水運人的不懈努力,龍江水運逐步改變了封閉落后、設備簡陋、靠天吃飯的面貌,建立起了航道、港口、船舶運輸為主體,安全監督、救助打撈、公安消防、通信導航、醫療衛生、教學科研等支持保障系統相配套的較為完整的水運體系。
水運基礎設施建設碩果盈枝
新中國成立前,黑龍江航運事業經歷了戰爭摧殘和浩劫,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碼頭坍塌、航標毀壞、航道淤塞。新中國成立后,經過6個五年計劃的規劃建設,黑龍江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才逐漸得到恢復。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深入落實國家和全省發展戰略,加快提升水運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在改善通航條件、提升港口現代化水平、完善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也為全省沿邊地區經貿發展和綜合交通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黑龍江省主要實施了松花江三姓淺灘航道整治、佳同段航道整治、依佳段航道整治、中俄界河航道疏浚、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建設、黑瞎子島航道主權接管工程等幾十項航道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世紀80年代,規模最大、投資最多、工程技術最復雜的航道整治工程——三姓淺灘航道整治工程的竣工,打通了哈爾濱通往佳木斯至界江的主要礙航淺灘“卡脖子”區段,使通航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解決了枯水期停航、半停航的問題,大幅度提高了船舶營運效率,對溝通邊疆地區、促進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松花江梯級開發規劃的8座航電樞紐項目之一的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于2004年開工,2008年投入運營,集航運、生態、發電、水利、旅游、灌溉、壩頂交通、水產養殖等功能于一體。該樞紐的建成在改善松花江通航條件,促進沿江旅游業及兩岸農業發展,改善環保和生態環境,保障城市供水,暢通兩岸交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2008年,中俄黑瞎子島劃界后,為鞏固劃界成果,保證黑瞎子島水域實現無阻礙航行,順利完成主權接管工作,先后投資5.73億元,接管了黑龍江30公里航標設管權,實施了整治疏浚撫遠水道四級航道35公里,新建客運碼頭、航標站房和庫房各1座,建造航道測量船1艘、疏浚挖泥船隊1個等黑瞎子島主權接管工程。
目前,黑龍江省航道通航里程為5495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里程2873公里,約占全國高等級航道里程的15%和全省航道通航里程的52%。在全省航道通航里程中,二級航道967公里、三級航道928公里、四級航道1209公里、四級以上航道2391公里,四級及以上航道占全省航道通航里程的65.5%。航道養護里程4312公里,占全省航道通航里程的78.5%,航道養護范圍涵蓋全部四級及以上航道。
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主要實施了哈爾濱港大件碼頭、佳木斯外貿碼頭、肇源新港及沿江煤炭碼頭等建設工程,提高了港口通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拓展了港口功能,改變了界河港口嚴重落后的局面。自1986年以來,經國務院批準,黑龍江省先后開放了15個水運口岸,并加大了對界河港口建設的投資力度,先后建設了黑河、同江、撫遠、嘉蔭、蘿北、遜克、饒河等界河港口。到2017年,界河港口生產用泊位達到55個,貨物年綜合通過能力641萬噸,旅客年綜合通過能力182萬人,基本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運輸的需要。經過20年左右的建設,黑河、同江、撫遠等已通鐵路,使連通各主要開放口岸公路等級和輸送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擴大了鐵水、公水聯運規模,提高了港口輻射能力。
目前,黑龍江省共有港口17個,其中哈爾濱港和佳木斯港為全國內河主要港口。全省共有生產用泊位154個,碼頭長度11834米,貨物年綜合通過能力1447萬噸,旅客年綜合通過能力673萬人;港口最大靠泊能力3000噸,最大單件貨物換裝能力500噸。
支持系統基礎設施建設獲得突破性進展。購置建造了航道維護、航道疏浚、航政管理、航道測量、航道清障、救助打撈船等支持保障系統各類船舶500余艘,建設了哈爾濱、佳木斯、黑河、同江、漠河船舶臥泊基地,購置及建設了漠河、鷗浦、呼瑪、黑河、黑瞎子島等21處航道站房。省航運救撈站完善了水上救助設施設備,建設了黑龍江省水上交通救援基地,提高了應急救助能力,并成為全省8個救援基地之一。建設了哈爾濱航運學校、黑龍江海員總醫院等一批支持保障項目。建設了航道生產維護平臺、航道運行監管平臺、航道綜合業務為一體的航道綜合管理系統,建設了一部分重點河段的航標遙測遙控系統及水位自測報系統。開發了電子航道圖,更新了界河航行圖集。開發建造了一大批江海輪、滾裝船、高速水翼艇、氣墊船、豪華客船,同時建造大型起重船、挖泥船等,滿足了全省水運發展的需要。這些支持系統建設項目的實施,在保障水運發展和支持黑龍江省沿江區域經濟發展、滿足對俄經貿、加強國防建設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運服務持續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中俄界河和松花江為對外開放水域,可溝通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的9個市、55個縣和70多個農場、林場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路旅客運輸為沿江百姓出行、滿足生活需求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入上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水路旅客運輸也適時進行了方式轉變,從單純的位移改變(普通客船運輸),進一步提檔升級,引進時速達60公里的俄羅斯先進高速客船——水翼艇,投入到哈爾濱、佳木斯、同江、撫遠等航線上,率先實現了旅客運輸高速化。同時,立足黑龍江省冬季流冰期船舶無法航行的實際情況,引進并研制建造了國產氣墊船。該船型在黑河至布拉戈維申斯克、同江至下列寧斯闊耶等口岸運行,有效地解決了中俄對應口岸在長達一個月的流冰期不能開關的難題。這一時期,黑龍江省水上旅游客運從無到有、發展迅速,湖泊游、水庫庫區游、濕地游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休閑娛樂。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黑龍江省主力運輸船隊在全國內河率先實現了分節駁頂推運輸方式,大幅度提高了運輸效率。80年代至90年代,主力運輸船舶動力全部更新為內燃機,陸續開發了適用于界河的滾裝運輸船、高速水翼艇、氣墊船和江海兩用船、槽型駁等新型船舶,運輸船舶功能實現了多元化,適應了水運市場發展變化的需要。目前黑龍江省從事貨物運輸的船舶以1000、600、300載重噸駁船和485、272、198千瓦推輪為主力船型,船舶標準化率、船舶平均噸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0年以來,又陸續建造了500噸浮吊、大噸位車客渡船、豪華旅游船等一批新型船舶,運力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較好地適應了運輸出行的新需要。
上世紀90年代前期,黑龍江省沿江城市間成品油、糧食、木材、煤炭、礦建材料等大宗生產生活物資主要依靠水路運輸完成,水運有力服務了全省沿江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為適應市場需要,水路運輸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開通了黑龍江江海聯運航線,終結了省內物資無法通過水路運輸方式出海的歷史。目前,黑龍江省國際水上客貨運主要集中在中俄界河對應口岸間,現有遜克至波亞爾克沃、黑河至布拉戈維申斯克等7條中俄界河國際航線。2017年,中俄界河從事國際航線運輸的企業有20家,投入船舶157艘,其中客船29艘、貨船125艘、渡船3艘,共計61400載重噸、2711個客位。
隨著黑龍江省港口建設的發展和港口專業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港口服務能力和質量不斷增強,特別是界河開放港口服務能力有了跨越式發展。專業化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木材、煤炭、糧食、重大件等專業碼頭設施完備、工藝先進、生產效率高;港口服務向多功能方向發展,由單一的裝卸服務向商貿、加工、物流等綜合性功能發展,一些主要開放港口已成為綜合物流體系的樞紐或重要節點;客運旅游服務功能日益完善,客運碼頭舒適性、安全性大幅度增強,主要開放港口實現了常年運營。
水運科技創新成績斐然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黑龍江省逐步建立起適應水路交通運輸現代化要求和符合交通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創新體系,構筑了布局合理、資源共享、配置優化的科研實驗基地,建設了黑龍江省冰凍河流水運工程科研基地,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實力大為增強。
黑龍江省在水路交通運輸方面不斷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加強科技成果的創新、轉化和應用,共承擔10余個交通運輸部西部交通科技項目和省交通運輸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得了中國航海學會航海科技獎二等獎、三等獎及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個獎項。其中,《季節性冰凍河流航電樞紐工程防凍防冰問題的研究》《松花江航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西部地區冰凍河流航道整治建筑物耐久性及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冰凍河流冰對港口工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等多項技術已經應用到大頂子山航電樞紐、撫遠水道整治、港口水工建筑物冰破壞預防和防護等實際工作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勤勞樸實的龍江水運兒女用智慧描繪出蓬勃發展的多彩畫卷,用汗水凝練出龍江水運建設的累累碩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黑龍江水運人將牢牢把握新形勢、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努力打造黑龍江水運科學發展的美好明天,為全省地方經濟發展和中俄邊貿、旅游業的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王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