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琴?張建春
摘 要:目前生態問題是我國建設和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并且各地政府和林業管理部門已經加大對生態建設的財力和人力投入,因此對于森林林木生長過程中的蟲害防治工作也逐漸被人們所關注。下面本文詳細探討生物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的重要意義和實際措施,進而為促進森林建設和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物技術;森林蟲害防治;意義與措施
隨著生態環境問題被關注的程度不斷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并且國家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大,因此森林建設中的植樹造林項目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巨大的工作量和眾多的工作項目也為工作人員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其中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病蟲害的防止工作。目前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手段也有很多,包括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這些措施雖然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也隨著技術的應用而不斷增加,所以新型病蟲害防治技術已經成為我國科研人員重要研究的工作,生物防治技術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對生物防治技術進行不斷地創新和發展,為我國森林建設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
一、生物防治技術基本內涵
生物技術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工程師在1917年所提出的,當時的主要含義是利用甜菜作為大規模養豬的飼料,通俗而言就是利用生物將原材料變為產品。在1982年國際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其重新做出了定義,即生物技術是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原理進行充分利用,進而將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作為反應器將物料加工最終提高產品為社會服務的主要技術。而美國政府顧問委員會對其的定義是利用生物或者是來自于生物體的物質制造或者改進一種商品的技術,其中還包括對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和動物以及利用微生物改良環境的技術。
目前所研究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大自然發展規律以及生物鏈的關系來進行森林蟲害有效防治的具體措施,利用蟲害的天敵來減少蟲害的危害,具體可以利用微生物方面的知識和技術來達到防治蟲害的目的,例如細菌除蟲、培養一些鳥類來消滅蟲害等等。生物技術與其他一些病蟲害防治技術相比較,例如化學防治或者機械物理防治等,其所需要的經濟成本更低、防治效果更好,并且沒有任何污染物產生,另外通過這種生態環境中的敵對和生物鏈關系,可以有效的促進地區內部的森林生態平衡,從而形成一個適合于當地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優良生態系統。
二、生物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蟲害防治工作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森林保護工作的重點,我國地域遼闊,并且各個地區之間由于存在一定的經濟差異,導致其各地區的林業發展水平無法達到一種有效的平衡,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對于蟲害的防止技術已經研發成熟,并且投入到大量的森林建設工作項目之中,但是一些區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經濟發展不夠快速的原因,導致其主要的病蟲害防止技術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尤其是對生物防治技術方面,了解的內容少之又少,使當地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較為困難,嚴重影響著森林的發展建設,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使當地人們的經濟收益降低,生存環境遭到極大地威脅。因此加強對生物技術的重視,運用生物鏈與生態環境的發展關系,對各種微生物技術的不斷研究,可以極大程度的破壞蟲害的生長環境,達到蟲害防治的基本目的,為森林建設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發展的同時可以保障當地居民生存環境不遭受破壞,進而通過生物技術的無公害防治和應用,刺激當地社會經濟效益的快速提升,進而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的技術貢獻。
三、生物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優勢
想要真正的將生物技術正確地運用到森林蟲害的防治工作之中,必須要對其所具有的優勢進行詳細分析,目前對于生物技術的研究發現,其具有兩方面的優勢。
一方面生物技術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在森林發展建設中,重要的步驟就是植樹造林過程,但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產生蟲害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有可能在樹種育苗時沒有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預防,還有可能是由于當地環境的逐漸惡化導致病蟲害發生概率增多,嚴重影響森林樹木的生長質量。還有一些對森林資源進行破壞的不法行為也會導致蟲害的產生,例如對樹木的亂砍濫伐行為。對于這些復雜的病蟲害問題,傳統防治措施主要以化學技術為主,對樹木噴灑一些藥劑來殺死蟲害,這樣的效果看起來比較好,并且會節省很多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藥劑的長期使用肯定會造成一定的殘留,這些殘留的藥物對土壤以及水源都會造成較大的破壞,進而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并且長期使用會使蟲體本身產生一定的抗藥性,長遠來看效果并不好。而利用生物技術可以有效的利用蟲害的天敵來消滅害蟲,例如一些昆蟲或者鳥類,或者微生物細菌等,相比較而言,其性價比更高。
另一方面消除病蟲害的效果較好。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和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在此要求的背景下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對生態資源進行科學的保護和修復,因此生物技術在此內容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一可以利用蟲害的天敵培養來豐富森林的生態資源,促進森林生態平衡;其二可以有效的防止蟲害再生,并且效果顯著;其三生物技術可以長期使用,不用擔心一些污染和抗藥性的問題,有助于森林自身的蟲害防治系統形成。
四、生物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措施
(一)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有關細菌和真菌來進入蟲害體內進而達到殺蟲的目的。一般在蟲害蠶食樹葉的時候,細菌會趁機進入體內,然后在蟲害體內繁殖進而殺死害蟲,對于一些柳天蛾、白蛾及松毛蟲等害蟲比較有效,并且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影響。真菌防治主要是將培育的菌種利用手段進入到害蟲體內,然后在害蟲體內產生孢子殺死害蟲,這種微生物防治技術總體成本較高,因此為了有效的控制技術成本,我國目前所使用的的是白僵菌,但是其對所需要的森林環境要求較高,只能在森林濕度達到90%以上并且溫度在18~25℃才能夠起到最好的效果,其他環境并不能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因此在進行微生物防治技術應用時要根據當地的生態和氣候環境來選擇適合的真菌和細菌,將防治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另外在微生物防治技術中還可以利用“以菌治蟲”的方式,例如蘇云金桿菌,該細菌主要的工作機理是在害蟲進行新陳代謝時該菌種會產生大量的毒素,進而將害蟲的腸道麻痹,失去一定的活動能力,另外害蟲在毒素的影響下無法進食,并且一些昆蟲體內的微生物會直接進入到害蟲的血腔之中,使害蟲患敗血癥死亡。但是這種微生物防治技術由于沒有一定的生產規格和標準,也沒有一定的國家標準可以參考,所以這種微生物藥劑的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在對其應用的前期應當通過國家質檢部門檢查合格后才能夠大規模投入使用。
(二)生物天敵防治
在任何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上都離不開深入森林的詳細調查,這樣才能夠對森林內部的蟲害情況掌握清楚,然后采取一定的針對性防治措施。例如在運行蟲害天敵進行防治時,一般都會利用昆蟲和鳥類來消除蟲害,因此就需要注意這些昆蟲和鳥類的生存環境保護問題,為其創建良好的生存環境,促進其繁殖的效率進而加快蟲害去除的效率。目前所應用的昆蟲有瓢蟲、赤眼蜂、蜻蜓以及螳螂等。鳥類的引進主要有啄木鳥、杜鵑以及山雀等,對鳥類的生長環境也應當加強保護工作,從而保證該生物防治措施能夠有效的進行并且產生一定的蟲害防治效果。另外需要向周圍的居民加強這種昆蟲和鳥類的保護意識宣傳力度,避免出現捕殺鳥類的問題出現,造成更大的損失。
(三)生物酶防治技術
一般的生物體內都會含有一定的蛋白酶抑制劑,主要是為了能夠保證生物正常的新陳代謝,防止外界因素破壞生物體的正常運轉,因此在生物防治蟲害措施方面也可以對此進行關注和發展。隨著我國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研究,目前在蛋白酶抑制劑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漸加深,該生物技術在森林蟲害中的主要應用是利用蛋白酶抑制劑的工作機理對害蟲的消化系統造成毀滅性的破壞,被抑制蛋白活性的害蟲會因為缺少一定的氨基酸難以正常的生長發育,最終走向死亡,從目前的林業發展對此技術的應用狀況來看,已經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應用價值,也是目前最值得推廣的生物技術。同時在蛋白酶抑制劑生物技術的應用和研發過程中離不開各種高科技的科研成果輔助,因此國家相關的部門和技術人員應當加大科研工作的強度和力度,將生物技術的應用預算比重在森林培育工作中逐步提升,以現代化技術的相關手段來抑制蟲害的生長和破壞行為,保障森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
(四)營林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中最為基礎的就是森林的應用技術,其主要是在森林植樹造林的前期對樹種有效控制來達到減少蟲害發生概率的一種生物技術。在植樹造林之前,需要相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種植區域內部情況以及土壤情況來進行科學選種,樹種的選擇盡量要選擇一些抗病能力較強的種類,從根源上減少蟲害的產生;同時在種植期間需要詳細分析當地的種植情況,例如光照、養分吸收等,將這些數據詳細的記錄下來,然后選擇不同的位置來種植不同的樹種,保證樹種種植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五、結束語
隨著國家對森林蟲害問題關注力度的不斷加強,相關的政府和林業管理部門應當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背景下加強對生物技術的應用,促進森林生態系統平衡,為人們生存環境提供優質的生態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晨晨.論生物防治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19,37(17):113+116.
[2]張金萍.生物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2019,9(11):116-118.
[3]侯章艾.生物防治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究[J].南方農業,2019,13(15):79-80.
[4]柯亮忠.生物防治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19,37(01):49-50.
[5]卜力強.生物防治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16(0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