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潔
摘 要:本文從實際出發,分析了當前農村“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案例提出了優化相關工作的策略,希望解決文中提到的問題,并為農村“三資”相關的工作提供合理參考。
關鍵詞:“三資”;處置程序;監管策略
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有關部門要求提高對農村“三資”的管理力度,我國許多地區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較高,從政策、體制等多方面著手對處置程序監管工作的質量進行提升。
一、農村“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職責劃分不清
我國大部分農村“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工作還存在職責劃分不清的問題,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權利和責任不明確,許多的單位部門都有指導監督農村“三資”處置程序的權利,導致管理監督部門過多,容易造成重復工作的情況。但“三資”實際上是由多個部門共同管理,因此在監督指導的過程中阻礙較多。
(二)監管隊伍素質不高
農村“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工作主要是由農村監管人員實施,但許多地區的基層監管人員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政治素質不達標,導致整體監管意識和業務水平都得不到提升,更有監管人員身兼多職,“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工作流于表面。
(三)資金監管不到位
目前部分農村主旨的集體收入管理混亂,許多村干部在集體資金收益整理好后不及時入賬,且對財務支出管理工作不加重視,導致“三資”監管不到位。
(四)經營監管力度不足
我國的農村“三資”經營監管力度還有待提升,許多資產資源交易不公開,違規操作屢禁不止,且集體經營產業的合同管理也不規范,這都導致了農村“三資”經營監督力度不足。
二、提高農村“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明確監管工作權責
明確監管工作職權可以從健全農村“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制度入手,主要工作內容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完善農村集體資金處置監管制度,這需要有關部門建立完善的農村集體資金收入和使用兩條線的制度,集體收入必須由村集體資金資產代理中心管理,并及時開具發票。二是落實年度預決算制度,每年都要保證年度預算合理科學,村民會議討論編制出預算后村務監督委員會再進行審查,最終經過“三資”委托代理中心審核后落實。三是建立民主監督制度,對集體“三資”監管的結論應進行不定期檢查,及時糾正問題,避免集體經濟出現異常使用情況,同時強化對此方面的經濟保障,提升相關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四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在“三資”處置程序監管工作中要實行責任到人制,對于工作不及時造成損失的工作人員要追究責任。
如:山西省某農村農業局,為明確監管工作的權責,將集體資產根據類別建立臺賬,嚴格執行代理制度,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工作的力度,對程序中不合理地開支及時上報,此外建立了問責制度,切實落實了權責到人的要求。
(二)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力度
為幫助監管工作隊伍提升工作能力,相關部門一方面可以在選擇工作人員時提高要求,先進行摸底考核,對工作人員的能力有所掌握,根據其自身工作能力進行合理調任,也可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要求全部工作人員持證上崗,避免工作能力不達標的工作人員擔任主要崗位,定期對監管隊伍進行考核檢查,及時淘汰文化程度低的工作人員,優化監管團隊結構。此外還要減少監管隊伍人員流動,若監管人員需要更換崗位,必須經過主管領導批準備案后方可離職。另一方面是可以強化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培訓,相關部門應積極安排工作人員培訓提升,多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工作制度,跟緊時代的變化不斷進行自我提升。
如:山西省某農村農業局為提高監管隊伍整體工作水平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培訓和講座,并鼓勵其自主學習相關的工作技能,通過合理地晉升機制激勵工作人員自主學習新的工作制度。
(三)保障資金監管規范化
資金監管規范化需要相關部門著力落實財務公開制度,統一公開的格式,將相關集體財務收支制度整合起來,推行統一的工作方式,促使資金監管工作盡快實現規范化,且平時也要注意收集群眾的問題,定期組織答疑,確保群眾對資金監管工作細則有明確掌握。此外,還要規范資金管理的開支審查工作,各地農村“三資”委托代理中心要對相關的工作嚴格把關,對村組集體的結算編制進一步細化,在較大額度的資金往來中避免使用現金,同時設立嚴格地資金使用標準,杜絕亂收費等行為。
如:山西省某農村農業局嚴格審核資金往來票據,資金數量和金額都要嚴格把控準確度,一旦發現不符合標準的票據及時退回改正。同時,還應在傳統的財務公開手段基礎上利用網絡的力量將財務工作公布出來,尊重了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四)提升經營監管力度
提升經營監管力度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規范農村“三資”登記管理,可以按照我國有關法律開展各地的土地登記等工作,明確集體土地資產所有權,促進集體山林經營權的流轉,可以組建集體經營合作社,實行經濟并行管理制度。其次是規范集體資產資源的處置,在將集體資產統一管理之前進行評估,制定嚴格地招標程序,還要召開村民大會,共同討論管理方案,避免出現資產資源損壞和流失的現象。最后是提高村民的監督意識,相關部門可以對監督工作的意義進行宣傳,加大力度教育村民,激發村民的監管意識,將監管知識的宣傳滲透到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當中,提高民眾對這項工作的了解程度,促使村民形成積極地監管態度。
如:山西省某農村農業局為提高群眾素質,引導村民共同形成監督合力,通過教育、培訓的手段積極對村民進行監督知識的普及,并出臺了實名制舉報獎勵制度,若核查屬實則對舉報者給予一定獎勵,并追究被舉報者的責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進入新時代后農村集體“三資”的管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了重視,經過一系列改革后取得了較大成效,但還需要有關部門深入研究,結合實際工作進度探索管理的新制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更快實施。
參考文獻:
[1]劉萍.淺談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管理[J].山西農經,2019(13):66-67.
[2]張輝,趙亞淑.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創新與實踐[J].河南農業,2019(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