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勇?唐慶蘭
摘 要:為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委提出的“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鞏固脫貧成效,分析了制約大方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因素,提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以期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制約因素;對策;大方縣
大方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市中部,烏江支流六沖河北岸,大婁山西端。大方歷來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產業是全縣百萬人民生產發展的基礎。全縣境內海拔720~2325m,年平均氣溫11.8℃,無霜期257天,年均降雨量1150.4mm,年日照時數1335.5h,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森林覆蓋率達59.72%。全縣共有野生動物140余種,高等植物120多種,中草藥植物1583種,藥用動物62種,藥用礦物15種,是重要的動植物種源地和中藥材產區之一,是“中國天麻之鄉”、“中國皺椒之鄉”和“中國豆制品之鄉”;是高山冷涼蔬菜和脫毒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的出產地;是全國優質煙葉重點生產基地、英美煙草公司基地和貴州省進出口公司煙葉基地縣之一;全縣有草叢草場40.64萬畝,灌叢草場53.74萬畝,適宜發展生態畜牧業。依托大方縣獨特的天然氣候特點、產業優勢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大方縣的農業產業“3+2+N”工程布局漸成體系,“菜、畜、果、藥、菌”五大產業初具雛形。在發展過程中,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此過程中也凸顯出一些制約因素,現對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參考。
一、存在的制約因素
(一)土地破碎制約著產業規模化發展
大方縣境內的地形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之稱,貴州氣候潮濕、坡多地少的典型特征被該縣的地形描述得淋漓盡致。全縣耕地面積138.68萬畝,但500畝以上壩區僅有7個,只占全市壩區的4.8%,其中瓢井鎮594號壩區耕地面積531.8畝,涉及圖斑就有28塊,相對集中連片區域僅240畝,土塊零散不連片,規模化發展生產難以實現。
(二)群眾參與度不夠制約著產業內生動力發展
當前推進產業革命,老百姓參與度不高、配合不夠。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家中的老人、兒童無力參與,思想觀念守舊;宣傳發動不到位,導致群眾對政策的理解出現偏差;近年來實施的部分產業,政策獎補未及時兌現,挫傷群眾積極性。
(三)基礎設施配套落后制約著產業機械化發展
該縣的耕地多為山地,不是爬坡就是下坎,產業基地機耕道、水利灌溉等配套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制約著該縣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步伐緩慢。
(四)精深加工環節缺乏制約著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該縣的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模式,缺乏后續精深加工環節,產業鏈未得到延伸,附加值沒有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大方天麻、大方豆制品、大方皺椒等,基本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全縣獼猴桃種植近4萬畝,但沒有一家獼猴桃深加工企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足。
(五)經營主體龍頭帶動不強制約著產業市場化發展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全縣共有34家農業龍頭企業,但正常運營的僅有24家,且大部分資金薄弱、技術落后、管理粗放,缺乏深加工能力,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短、同質化嚴重,導致市場競爭力和抵抗風險能力弱,對合作社、農民帶動作用不強;全縣注冊的專業合作社共1915個,但正常運營的僅848個。多數合作社受自身條件所限,生產基地小而散、投入力度不夠、規模化程度低、缺乏專業技能,生產、銷售的多是初級農產品,服務范圍僅限于本村組的幾戶、十幾戶,有的只帶動了幾戶自家親戚,制約著該縣產業市場化的發展。
二、采取的對策
(一)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加大對機耕道、田間便道、排水灌溉溝渠、高位水池、防蟲網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耕地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爭取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及財政扶貧資金項目,按需調配,加大對育苗大棚、烘干房、烘干鏈、冷庫、冷藏車、追溯系統、防雹網、水肥一體設備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產業的機械化水平、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
爭取政策扶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對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實行政策傾斜,激發內生動力,使其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力軍”、“火車頭”、“領頭雁”,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三)加大對市場拓展及品牌創新
一是全面推廣訂單農業,與經營主體簽訂保底銷售協議,實現訂單生產、訂單銷售;二是繼續開展農產品進學校、進機關、進醫院、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進軍營、進超市等“七進”活動,實行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批對接、農餐對接等平臺對接;三是依托大數據優勢,發展電商化銷售,推行“互聯網+”銷售模式,做好線上線下平臺融合,在產品包裝策劃、宣傳推介上下功夫,讓更多農特產品通過電商進行銷售;四是抓住全國的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等平臺,積極推薦經營主體參加,推介屬于自己獨特的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的影響力,創造立足市場的機會;五是抓住農工黨、廣州天河等幫扶資源,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農副產品市場,與千喜鶴集團、四川天味公司、江楠果蔬公司、供港食品聯盟等龍頭企業簽訂農特產品銷售協議,助力“方貨出山”;六是依托“大方皺椒之鄉”、“大方天麻之鄉”、“大方豆制品之鄉”等品牌優勢,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創新地方名、特、優等農產品品牌,提升大方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四)加大對利益聯結機制的探索
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探索“三變改革”、“塘約經驗”等經典做法,采取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財政資金轉股等方式,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參考文獻:
[1]楊光軍.貴州省平塘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農技服務,2019,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