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東
摘要:大學生手機異化現象的發生是一個無可置疑的現實,而這種情境的發生,從根本上來說是大學生個人主體意識喪失的結果,這種主體意識的喪失使他們成為了手機的奴隸,并由此引發了諸多校園問題。因此解決大學生手機異化的根本之策是在學生自身與有關部門的雙重努力下,重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異化;個人本位
一、“手機異化”的定義
“手機異化”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個名詞。國外對手機異化的研究頗早,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早在2004年就指出,手機既擁有著令人瘋狂的創造能力,也擁有著令人瘋狂的騷擾能力,并且尤其強調了手機對于個人私屬空間的侵犯行為。國內對手機異化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手機身為“第五媒介”的理論基礎上的,并側重于探討手機使用主體(人)的異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張草的“手機部落”理論,他認為手機使人進入了一個新的部落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了,人們已經深溺與手機之中,思維、閱讀、交往等等主體能力均開始衰退,個人的隱私、安全也受到種種威脅,人類本身的進步發展受到了阻礙。
二、大學生群體中的手機異化現狀
手機異化是伴隨著手機的普及展開的,從1973年手機的誕生到如今智能手機的大眾普及,手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中確立了其在通信產品中的霸主地位。在2015年2月24日公布的春晚手機搖紅包數據中,其每分鐘最高峰值達8.1億次,這意味著除去重復的數據,在當晚,至少有一億人搖了自己的手機。在全民手機異化的大潮中,大學生群體又屬于此種情境的重災區。在2017年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公布的信息中,中國在校大學生為2695.8萬。這個數字從側面揭示了當前高校手機占有量的龐大。2013年,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曾進行一項手機使用的調查,結果顯示: 有77%的人每天開機 12 小時以上,33. 55% 的人 24 小時開機,65% 的人表示了失去手機的焦慮。而超過九成的人群表示已經離不開手機。大學生構成了這一調查對象的主體,而調查中所揭示的嚴重的手機依賴狀況也表明了大學生手機異化的現象的嚴峻性。手機異化實質上是手機對于使用者的奴役,它首先表現為使用者對手機的重度依賴,甚至呈現出成癮癥狀,以及由此引發的人際交往,行為習慣,思維創新,隱私安全等諸多問題。
如果我們從淺層次來觀察手機異化現象,首先會接觸到的是五花八門價格不等的智能手機。手機本是作為一個通訊工具,在其不斷的更新換代中擁有了諸多功能。而無論是幾百元的國產雜牌智能機,還是上至七千多的蘋果手機。它們所擁有的基礎功能都是相同的。然而在大學校園中,手機被貼上了身份的標簽。使用廉價手機的學生自覺臉上無光,而使用高價手機的學生不自主得似是高人一等。于是大學生群體的三六九等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便分畫了出來。而為避免成為低層次的一類,大學生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和價格走高趨勢成為一時風氣,給部分學生的自身和家庭帶來了額外的財政負擔。
手機異化的深層次的危害可首先推之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退化。人際交往是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人在社會立足的基本前提。在手機尚未普及的階段,人際交往的模式基本屬于“人-人”的對面交往模式,手機普及后,人際交往則轉變為了“人-手機-人”的交往模式。這是智能機功能的異化所帶來的一個副產品。在當今的大學生校園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退化正在不斷發展。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的出現,令大學生成為了“微控一族”,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更新自己的狀態,刷新著朋友圈、微博,成為名副其實的“屏奴”。
三、大學生手機異化的原因
(一)主體意識的放棄
我們將手機異化定義為手機對使用者的控制,這種控制并非如電影里所講述的,機器取代人類。因為手機的智能只不過是低級的機器智能形式,遠遠達不到控制使用者的地步。在手機異化所帶來的大學社交恐懼癥中,很明顯,解決此種狀況的根源在于:比起走進現實生活,大學生更愿意生活的虛擬的世界。所以不是手機對使用者進行了控制,而是手機的使用者本身安逸于現狀,不愿意改變的犬儒主義令他成為了手機的奴隸。同樣,手機異化帶來的大學生價值觀扭曲問題,本質上也是他們放棄主體意識的一種表現。所以無論是對于人際交往的淡漠,還是作為網絡世界暴躁的“鍵盤俠”,亦或是對于自身學業上的東拼西湊弄虛作假行為。這些被劃定為手機異化的諸種現象到頭來并不是手機這一電子產品引發的,它基于大學生對于自身主體意識的放棄,甘愿被手機擺弄。
(二)虛榮的消費觀
大學生對于高端手機的熱捧與諸多不合理貸款行為的發生,有著雙方的責任。市場經濟下,手機的競爭無比激烈,而如何在這場混戰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是資本方最為關心的事情,于是大量資本被投入到手機的功能研發和廣告宣傳之中,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中,屬于某種手機品牌的使用圈子便就此形成,如“米粉”“果粉”等等。而此品牌的一次更新換代,就自然引起這些品牌“粉”的花錢消費,以此追求自身特立獨行。這種畸形的消費觀實質上是一種攀比消費,個性、炫富、攀比這些盲目行為歸因于部分大學生不成熟的虛榮觀。
四、手機異化的解決對策
(一)大學生主體意識的重塑
大學生手機異化的根源在于其主體意識的缺失,由此解決手機異化問題的第一步就是重塑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而這是一個雙方共同進行了的過程。就大學生來講,世界這多么大,總要去看看,放下手機,從虛擬世界脫身出來,是重塑自身主體意識的第一步。盡可能多得參加校園或社會活動,在于人群的活動之后中克服對于社交的恐懼。有意識得鍛煉自強自立的個人性格,擺脫過去萎靡低沉的生活習慣。同時以個人的主導意識來進行價值評判,改變過去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用心于自身的學業,遵守學術道德,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學術成果。
(二)樹立正確上的消費觀
大學生對于高端手機的熱捧本身是一種病態的消費觀,而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觀才是真正契合與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這種正確消費觀的建立既需要社會和學校的積極引導,也需要大學生自己正確看待體面與虛榮。把對物質的追求轉移到學業上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樹立起積極向線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五、結語
大學生的手機異化現象并非是不可以逆轉,而我們也不能因為手機異化所帶來的副作用而去否認這一通訊產品的巨大價值。技術的異化從根本上技術使用者價值觀念的異化,而在“人”這一群體中并不乏理性者的存在,所以技術異化的瘟疫性蔓延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因此我們應該對于技術的發展雖不應該盲目樂觀,但沒必要太過悲觀。
參考文獻:
[1]姜芬:手機異化的研究,西北農林大學,碩士,2015
[2]潘巧麗:手機技術的異化研究,廣西大學,碩士,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