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香
摘要:信息素養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一位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學生,學習成績、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也是優秀的;當前信息社會中有用的、沒用的信息很多,這些信息龐大復雜,有我們需要的,也有不需要的,只有會評價你所獲得的信息,才能有效的利用這些信息;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讓學生會辨別信息的真假,增加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注重自身“信息素養”,因為作為信息時代的公民,信息素養已經成為了我們必備的自身素養,成為了我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那么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就成了信息化時代教學中的一項課題。
關鍵詞:探究;信息素養;培養;教學;潛移默化
創新點:
本文從信息素養的重要性開始談起,讓我們教學一線的教師,理解和認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
1.讓教師理解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
2.闡述了需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信息素養。
3.作為教師的我們自身應該具備哪些信息素養。
4.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方法和策略。
5.幫助教師轉變思想,為了學生的未來、社會的未來,從現在作起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平時教學的一部分。
“信息素養”一詞,在很大一部分教師的認知中可能沒有被特別關注過,尤其是在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老師們大概從來不會把信息素養寫進教案,更不會在學科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一線學科教師,感覺到了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著“信息素養”意識,這種潛移默化可能是無形之中完成的,可能是點點滴滴的不經意來完成的,也就是說不是寫在教案中,不是備課的一部分,就對學生的“信息素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那么為什么現在要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供素養呢?到底學生自身的“信息素養”對學科教學來說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呢?下面我闡述一下自己在教學實際中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一.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
談到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就要先知道什么是“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一種永遠需要學習補充的能力。信息素養又是一個過程,一個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你從網上搜索它的定義或是看相關的一些資料,你會發現信息素養的含義是:它包括,文化素養、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三個層面。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要理解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得先要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用口頭語言來說,就是我們感知到的任何事物,這里感知包括身體上各種器官、神經等被大腦反射的信號。學生上課、作業、考試其實都是在進行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的能力高低對過程的結果就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種能力高低,包括知識的儲備,思考的角度,運用的方法等,而這種能力差別就是自身信息素養的差異;體現在學生身上,這也就有了成績高低的差異、動手能力的差異、優秀生與普通學生的差異,所以一位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學生,學習成績、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也是優秀的;這就是為什么作為老師,應該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
二.什么才是中小學階段學生應該具備的“信息素養”
(一)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的能力
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獲取著大量的信息,因為只要我們的大腦神經有反應就會接收到信息,不管是聽的、看的、觸感的,不管是聲音、畫面、風、雨等等都是信息,這些信息是自然而然被我們被動接收的,所以我這里說的“什么時候需要信息的能力”并不指這些自然界或我們生活中的信息,而是指我們工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而需要我們得到的信息,那么怎么判斷我們什么時候需要信息了呢?
例如在我們的學習中、作業時,當遇到難題,大腦思考不出來的時候,這時候就是需要信息的時候;這個問題看似可有可無,但有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一般的應對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迎難而上,一種是另走捷徑,更甚者干脆就是放棄,也就是遇到困難退縮了。對于正在健康成長的學生而言,我們教師應該鍛煉他們迎難而上的能力,這就是“什么時候需要信息的能力”。當遇到問題時迎難而上,解決問題,靠什么解決呢?這就到了需要信息的時候了,這種能力看似不重要,其實也是良好信息素養的體現。
(二)鍛煉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獲取有效信息在整個信息素養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快速的獲取有效的信息是對以后信息進行加工、管理、分析、評價等信息素養活動的關鍵;通過大腦中已知的知識、通過課本等學習資料、通過交流討論、通過閱讀訪問、通過網上檢索這些獲取信息的手段,快速、有效的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例如:高中語文《中國民俗文化》中的課程,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借助網絡檢索各地區的正在沿襲民俗文化的傳承人、地區、時間、關注度、民風民俗、國內外影響等內容;并利用框圖的形式,結合地圖標識畫出一張中國民俗文化關系網,分析出各地區民俗文化的差異。在龐大的網絡信息中,需要學生能夠具備快速的定位并準確檢索到相關信息有能力,這樣小組成員之間才能有效的配合,協調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學生所具備的理解能力、總結能力、提煉能力、概括能力、拓展能力都是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的體現。
(三)學會如何去評價信息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當前信息社會中有用的、沒用的信息很多,這些信息龐大復雜,有我們需要的,也有不需要的,只有會評價你所獲得的信息,才能有效的利用這些信息,如果我們把這種技能放在學習中,它就相當于解答一道閱讀理解的題目;在審閱題干的時候,學生會從題干中得到解答本題的信息,得到的這些信息是根據大腦中已經存在的知識,自然體現出來的,然后再經過大腦的分析、加工才能得到基本有效的答題信息,得到這些基本信息后再經過運算、書寫的過程,最后把本題解答出來。這就是典型的分析、評價、利用信息的過程。
(四)培養自身正確的信息道德修養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領域中用以規范人們相互關系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信息道德可以規范我們的信息行為,它是我們在獲取、加工、處理等信息過程中的行為規范。它能夠幫助我們科學地洞察和認識信息社會中道德特征和規律,從而正確地指導和糾正自己的信息行為,使我們的信息行為符合信息社會基本的價值規范和道德準則。現在的信息社會并不是理想的安全狀態,信息社會中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齊的,有些信息影響、破壞著社會的發展。而中學生時代,心理世界比較脆弱,如果被這些不良信息侵擾,會直接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道德修養,讓學生會辨別信息的真假,增加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這也是良好信息素養的重要內涵。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注重自身“信息素養”,因為作為信息時代的公民,信息素養已經成為了我們必備的自身素養,成為了我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作為教師的我們是時候把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作為教學的一部分了,是時候來開始研究如何在自己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了;作為學生為了自身的發展,為了將來的學習、生活,甚至是工作,也要重視自身良好的“信息素養”的培養,才能感受現在的信息社會、增強正確、有效的信息意識,從而發展成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基礎》 祝智庭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