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協同創新平臺兼具科研、育人和服務三大功能,是增強學校創新實力的重要途徑。校企一體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應對協同創新平臺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推進高職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校企共同體友嘉機電學院應用這一管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校企一體化;協同創新;高職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has three functions:research,education and service,which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colleges innovative strength.In the light of the major problem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this essay presents a management styl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in order to push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The style is used i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mmunity—Fairy Friend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chool with some success.
Key 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高職協同創新平臺在發揮技術創新研發功能的同時,兼具育人和服務功能,其主要任務是根據區域經濟社會和學校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自身專業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地方產業服務、校企合作育人、項目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作用,開展科技服務、成果轉化、學術研究、地方合作和人才培養等。建好協同創新平臺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實力,也有助于提升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水平和為地方產業開展技術攻關的能力水平。
一、高職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是責任感缺失。主要表現在一些高職教師從事科技創新工作多為職稱晉升的需要,并不重視科研成果的應用與轉化,創新效率低下。
二是過程性缺位。企業是高職協同創新工作的主要成員,然而企業往往忙于生產,對研發創新任務只求結果,過程參與度不高。
三是系統性缺乏。主要表現為校企雙方在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方面的內部機制和外部條件并不健全,缺乏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導致高職協同創新工作并不能發揮應有的水平。
二、協同創新平臺校企一體化管理的概況
友嘉機電學院是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全球知名跨國企業友嘉實業集團聯合辦學的利益實體。作為國內首個校企共同體,自2008年成立以來,友嘉機電學院注重將校企一體化式管理應用于校企協同創新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有數控機床智能化改造應用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模具數字化設計技術、3D打印造型技術等多個協同創新平臺。這些平臺在建設過程中,注重發揮校企深度融合的優勢作用,凸顯科研功能和育人功能,并致力于構建面向全社會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也體現了服務功能。
三、校企共同體友嘉機電學院協同創新平臺的實踐探索
(一)校企共謀的組織愿景令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契合企業需求
校企共同體促成校企聯姻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使校企雙方具有共同的組織愿景,即校企雙方成員共同勾畫出校企共同體未來發展的理想藍圖,其要素主要包括組織的目標、價值觀和使命等。[1]友嘉機電學院的成立使校企雙方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巨大合力,平臺建設方案由校企共商,技術創新內容由校企共定,研發服務的成果由校企共享。雙方以構建面向社會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為目標,步調一致,有效克服了以往技術創新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不符合企業自主創新需要的問題。
(二)校企共構的科研組織為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校企共同體實行校企緊密型管理模式,構建基于大型主流企業的校企一體化運行體系,改變以往高職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分散性和松散性問題。[2]在協同創新過程中,這樣的組織構架至少帶來三方面好處:一是改變了以往企業方只提要求而不參與研發創新過程的情況,在發生矛盾問題時減少相互埋怨,增進相互理解,為協同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障。二是以往企業因缺乏對高職教師科研能力的信心,在遇到生產技術難題時,盲目引進國外技術,往往花了大筆資金買到的技術專利針對性差,或是因得不到手把手的傳授導致實用性差。校企共同體的緊密型合作組織架構改變了這樣的情況,校方的技術創新成果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三是校企共同體以協議的形式規定了校企雙方的職責,包括協同創新工作方面的職責,確保了企業方投入的人、財、物直接用于技術創新,從而提供了財力保障。
(三)校企共建的資源平臺使協同創新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在校企共同體的組織架構下,專業、課程、師資、實習實訓基地等都由校企雙方共建,技術資源、品牌資源、物資資源等均實現校企雙方共享。這在需要調動多方資源的高職協同創新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協同創新平臺同時也是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雙師共育的師資培訓基地和產學對接的社會服務基地,融合了科研、育人和社會服務等多項職能。如數控機床智能化改造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整合國家骨干建設專業、教育部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中廠”的優勢資源,把機械插床B5020進行數控化設備改造,并進行現場裝配調試,確保設備整體運行平穩、可靠,幫助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模具數字化設計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引用企業真實技術研發案例,作為學生的課程設計內容;還為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組建起興趣小組,帶領學生設計、加工模具成型件,參加全國技能競賽獲得了好成績。
(四)校企共管的協同創新過程令平臺建設目標得以全面實現
校企共同體友嘉機電學院開展協同創新的目標是以科技開發與科研成果轉化為主要途徑,以提高校企雙方的實力為目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雙方共同參與服務全過程,互相監督,在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偏離目標的情況,一方發現后能立即提請對方注意,雙方共同修正,最終確保服務目標的順利實現。以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工程創新中心為例,通過與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研究院的交流,達成“YUMI-IRB協同雙臂機器人技術研發”項目合作。協同創新團隊的教師多次與企業工程師深入探討,決定將項目技術研發和專業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為此專門引入中國機電裝備維修及改造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分會等行業力量,特別邀請中國計量大學等本科院校共同參與,在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努力下,不僅實現了項目技術研發的既定目標,而且成功將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于教學。
(五)校企共享的合作成果使協同創新平臺運作形成良性循環
校企共同體最大的成果包括兩項:高質量的人才和科技成果。[4]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正是實現這兩大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技術研發功能使校企雙方能致力于共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取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并應用于生產實際;其育人功能使校方培養的人才更加契合行業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供方,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再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技術研發成果的主要發源地;企業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方,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校企共同體友嘉機電學院設立協同創新平臺,就是要為這種供需關系牽線搭橋。在這一平臺上,校方與企業方能夠實現深度合作,所培養的人才獲得企業好評,所開發的技術在企業得到轉化應用,較好地滿足了企業方的需求,激發了企業方參與合作辦學的動力;企業方投入更多的人、財、物支持校方辦學,進而提升高職教師為企業技術服務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
(六)校企共擔的責任風險是提升協同創新水平的不竭動力
校企共同體由校企雙方合作開展協同創新,校方主要投入的是知識資本和智力資本,其整體效應依賴于合作雙方的相互匹配性和組織管理的有效性,從而易于產生風險。校企間的協同創新活動具有超前性,企業方很難在短期內獲得經濟效益,其最終結果的不確定性,也給企業帶來了風險。此外,在合作過程中,合作的權利和義務、合作利益的分配、知識產權糾紛等問題,都會給校企雙方帶來損失或風險。為了規避風險,校企共同體可采用兩種手段。一是制定約束制度,校企雙方通過充分的調研、分析、論證和協商,盡可能全面地互相了解,在此基礎上簽訂合作協議,規定雙方的責、權、利;二是出臺激勵政策,堅持以“企業先贏”為原則,實現校企雙贏。上述做法改變了以往高職技術研發多為教師自身職稱晉升需要的情況,為企業服務、為社會服務成為高職教師自愿自發的行為。約束制度和激勵政策起到了很大的規避風險的作用,促進校企共同體更新改良,也為建好協同創新平臺帶來了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葉鑒銘.校企共贏 我們在路上——校企共同體實踐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2]丁學恭.校企共同體下高職院校辦學形態“友嘉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2(36).
[3]王曉華.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
[4]葉鑒銘,等.試論“校企共同體”的共同因素及其特征[J].學術交流,2010(3).
基金項目:杭州市社科優秀青年人才培育計劃資助;杭州市社科規劃人才培育計劃專項課題“地方性高職開展校企協同創新的策略研究”(2017RCZX09),主持人:吳佳瑜
作者簡介:吳佳瑜(1981-),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教育學碩士,副研究員,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友嘉機電學院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