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即中耳粘膜、骨膜或深達骨質的慢性化膿性炎癥,會對患者的聽力造成損害,并且病變會向骨質轉移,對患者身心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必須要及時給予治療。臨床上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以手術為主,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還需要做好護理輔助工作。為避免各項因素對手術療效的影響,應加強對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發現并規避潛在的危險因素,改善預后。本次以我院收治的130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為對象,研究分析了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130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為對象,根據采取的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有患者65例。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齡21~49歲,平均年齡(32.28±4.36)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1±1.16)年;觀察組中男性33例,女性32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38.46±4.31)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1±1.32)年。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且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協會批準。比較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護理人員需要了解所有住院患者的病歷信息,幫助患者樹立手術信息。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盡量選擇家屬在場的時間,告知其手術治療流程和各注意事項,提高其依從性,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
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前護理。指導并幫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包括肝腎功能、血常規、血小板計數、胸部透視、出血時間以及心電圖監測等,CT掃描提高中耳、乳突病變癥狀以及鑒別診斷的準確率。指導患者學習并掌握洗耳、滴耳的操作方法,預防分泌物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導致感染。并且,在術前1d需要叮囑患者沐浴、洗頭、清洗耳廓局部,女性患者還需要提前利用發卡將頭發編至對側,降低對手術治療的影響,以免手術操作遺留下頭發造成感染。②心理護理。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程較長,且容易反復發作,患者在術前很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緊張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要注意患者心態的變化,并適時的給予心理疏導,使其以放松穩定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提高對手術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需要注意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告知其手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可以多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以此來緩解其不良情緒,保持較高的依從性。③術中護理。術中要減少流動的人員數量,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按照規定輸液,并且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對心電圖和血壓等指標進行監測。術中可指導患者行換氣與閉眼動作,觀察肌張力減弱情況,發現異常后需要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預防意外發生。④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將患者送往病房,叮囑患者術后要減少頭部運動,保持絕對臥床休息,并且在術后7~10d保持健側臥位。術后早期1~2d可指導患者選擇舒適體位,以此來減輕耳痛苦癥狀。術后中期3~6d可食用半流質食物,盡量不要使用辛辣食物,減少傷口疼痛。護理人員需要嚴格執行換藥的無菌操作要求,觀察傷口是否出現感染,確認傷口恢復情況,預防并發癥發生。另外,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知道其進行運動鍛煉,并叮囑患者要避免用力咳嗽,減少噪音環境的所處時間,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包括輕度、中度與重度,輕度聽損即患者聽力在25~40dB HL,中度聽損即患者聽力在41~60dB HL,重度聽損即患者聽力在61~80dB HL。另外,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惡心、高熱、出血、感染等。
文章數據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X?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觀察組患者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15%(4/65),顯著低于對照組21.54%(14/6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多表現為流膿、聽力變弱等癥狀,臨床上多是選擇手術治療,為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需要在手術治療的同時輔助配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臨床療效。就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以進一步改善預后,提高患者聽力,在臨床上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1] 白珊,張璽平,張佳妮,徐寧.綜合護理模式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圍手術期應用的效果評價[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19):118+121.
[2] 龐曉鳳,裴秀云.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圍術期的護理干預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8):226+233.
[3] 王艷.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模式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0):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