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華
手術為胃癌的主要治療方式,術后患者易出現納差、消化功能紊亂、飽脹等不良反應,進食量下降。加之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患者蛋白質、能力消耗過大,機體營養供應失衡,免疫力下降,加大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預后[1]。因此,本文研究個性化飲食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隨機分為飲食組和常規組,每組25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56~75(60.23±3.38)歲。病程0.3~2(1.09±0.75)年。臨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16例,Ⅲ期10例、Ⅳ期12例。所有患者經病理學檢查,均符合胃癌臨床診斷標準[2],均行胃癌根治術治療,予以入組。排除代謝異常或免疫功能障礙者,排除腫瘤組織遠處轉移者,排除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給予常規飲食指導,包括術前對患者開展常規飲食宣教,告知術前術后進食順序、進食原則、食物種類等。術后24h禁飲禁食。胃管拔除后食用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食物。早期進食以流食為主,后期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過渡至半流食、軟食及普食。
飲食組給予個性化飲食護理,具體如下:
⑴開展飲食調查,建立飲食檔案:患者入院時詳細了解患者飲食習慣。設施種類、食物偏好等信息,為患者建立飲食檔案。
⑵管理能量需求:術前根據飲食檔案,結合全身檢查結果,評定患者能量需求。每日做好膳食攝入記錄,統計攝入能量,便于次日調整飲食。
⑶實施個性化飲食護理:①術前72h,指導患者少量進食流食;術前12h,可口服葡萄糖溶液500mL,禁食8h,禁飲4h;術前2h,再次口服葡萄糖溶液250mL,服用2袋清腸劑,完成腸道準備。②術后禁食以少食多餐為原則,清淡飲食,忌煙酒,忌生冷、堅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對術后存在惡心嘔吐患者可指導其適當使用柑橘、烏梅、梨、枇杷等健胃食物;對便血患者可指導其使用芝麻、烏梅、羊血、金針菇等食物補肝、養護腸胃;對腹痛患者指導其食用卷心菜、芋頭、青魚、蓮子等食物,活血止痛,調節臟腑。③增加蘋果、藍莓、葡萄、蔓越莓、胡蘿卜、木耳、西蘭花、香菇等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入改變不良飲食習慣。主食以燕麥、小米、豆類等富含纖維類食物。日常飲食可多用薏苡仁、白術、淮山藥等藥食同源食物,預防腫瘤復發。
⑷術后飲食宣教:使用文字、圖片、視頻及語言交流等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開展飲食宣教,內容包括胃癌術前術后飲食方式、營養不良產生原因、飲食原則等,提升患者對正確飲食的重視。
營養狀況:護理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mL,檢測儀器選擇邁瑞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S240,以雙縮脲比色法測定血清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前清蛋白及轉鐵蛋白。檢測試劑盒購自四川沃文特生物有限公司。
研究數據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行X2檢驗,計量資料(x±s)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飲食組護理后的血清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前清蛋白及轉鐵蛋白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后營養指標對比[(x±s),g/L]
作為機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與機體營養吸收狀態關系密切。個性化飲食護理干預通過術前充分調查了解患者飲食習慣、營養需求,制定飲食檔案,開展飲食宣教,以補充脂肪、蛋白質、維生素、低糖、低鹽、易消化飲食為原則,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增強機體免疫力[3]。
作為機體營養狀況的關鍵指標,血清總蛋白、血清前清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為營養飲食的長效評價指標。其中,血紅蛋白主要經有核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合成,可作為機體血液供應的評價指標。而貧血直接影響機體營養狀況。在本次研究中,給予個性化飲食護理干預的患者其血清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前清蛋白、轉鐵蛋白等營養指標均比給予常規飲食護理的患者高,提示個性化飲食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個性化飲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營養狀況,效果確切,可推廣。
[1]李晶晶. 胃癌術后患者施行飲食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9,25(05):87-89.
[2]魏培培,張蕾,郝亞濤,等. 圍術期舒適護理聯合術后針對性飲食護理用于胃癌根治術的臨床價值[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01):150-152.
[3]朱雪梅. 飲食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營養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