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經過一個漫長冬日的蟄伏,人們也許從未如此渴望春天。疫情引發的洗牌與革新為所有行業埋下未知,對于即將在45屆中國家博會(廣州)上亮相的首屆“設計之春”當代中國家具設計展(DesignSpring.ContemporaryChineseFurnitureDesignFair)總策展人溫浩來說,這個“春天”的孕育過程,無論對于中國設計行業抑或是他本人,都必將是難忘的。“設計之春”首屆當代中國家具設計展由溫浩邀請侯正光、宋濤、周宸宸三位聯合策展人共同發起,倡導以藝術、設計、生活三位一體,在全球視野上釋放中國設計的魅力。考慮到國內以往展覽對于材料的浪費,將利用可回收材料完成展館的搭建,以呼應迫在眉睫的環保議題,3D打印也將從基于技術層面的探討擴展到落地應用中。“計算機語言完成的3D打印將帶來設計師思維和設計教育的根本變化”,如宋濤所說,這只是疫情帶來的全球產業格局、意識形態革新浪潮中一個微小的縮影,對大多數設計從業者來說,后疫情時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在我們“地毯式”的采訪中,設計師們與所有人一樣經歷著疫情帶來的停頓、不適與內省,但以往對環境、社會責任等問題的思考也得到了一次集中梳理。以設計傳遞愛意、治愈力成為相當一部分設計師的思考落腳點。疫情期間,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的作品《記住,他們不能取消春天》讓不止一位設計師深受觸動,以溫和自然的材料、回歸本真的造物方式傳遞關懷與體恤也成為提及頻率最高的觀點之一,如設計師陳大瑞所說:疫情終將結束,而生活還將繼續,人們永遠渴望更好的生活。設計師周宸宸則策劃了Create Cures創造治愈項目,通過設計在社會層面的廣義價值,去實現“信心設計”。內觀與自省是另一部分設計師的應對方式,疫情讓人們回歸家庭、關注自身,向內關照。許多設計師因此擁有了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作為家居空間、器具的創造者,也收獲了更多啟發。包括璞素創始人陳燕飛、如翌創始人袁媛在內的設計師們選擇重溫自小接受的東方美學熏洗,關注文化源頭并以此為土壤汲取養分,著手研究大漆等傳統工藝。疫情中提升的民族自信也成為原創設計品牌向外輸出的利好信號。如同設計師李希米所說,逐漸上升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讓人不去模仿和過度地崇拜外來的事物,從而開始以自我為主的創作方向。環保則毋庸置疑地從趨勢關注點躍升成為所有行業必須滿足的生產前提,這要求設計師們重新思考從材料選擇、建造方式,到協作模式、運輸渠道等幾乎所有環節,也為一直關注、研發新材料的新銳設計師創造了更多機會。最后,如同人類社會每一次伴隨著災難、戰爭與瘟疫的重生,如果這次疫情會成為拐點,更多人已經在摸索之后行業的走向。小眾集群化、小團隊和細分市場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疫情期間爆發的線上協作、云工作模式在一部分受訪者看來也將會衍生出全新的協作模式,成為一種常態。
如同“設計之春”另一位聯合策展人周宸宸所說:信心是人類社會一切行為的基石,用設計給出愿景,在信心重構的路徑上貢獻一份力量,是設計真正的社會價值意義的體現,這是設計最偉大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設計在經過漫長蟄伏的冬天之后,將迎向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