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曾經的陽曲縣七峰山放眼望去全是縱橫蜿蜒的溝壑、亂石嶙峋的山丘、崎嶇坎坷的山路。“90后”海歸女孩鄧昕,如何在荒山野嶺讓囧萌的羊駝落戶安家呢?
5月12日,太原市陽曲縣七峰山種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昕接受了《科學導報》記者的采訪。采訪中,鄧昕告訴記者:“羊駝養殖在國內比較少,養殖技術難度大且無經驗可循。為此,我拜訪了很多國外專家,并邀請他們來現場指導培訓。隨后,我們根據情況改良草場,種植苜蓿草,調整放牧區域和時間,對羊駝的品質進行分類優勝劣汰,并對國內的獸藥和疫苗的使用進行研究,探索用量、用法等等。”短短的三言兩語,卻能體會到鄧昕所經歷的艱辛,在她看來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總算踏過了一個又一個坎。
鄧昕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和同學們在大草原上見到了憨萌可掬的羊駝,羊駝圍繞在她身邊,她用手撫摸著它們甚是喜歡。從那天之后,她決定畢業以后回國,把羊駝養殖引入國內發展,改變家鄉面貌。隨后,她走訪了澳洲南部的幾個大型羊駝養殖基地,向飼養者咨詢學習了相關技術,對羊駝產業發展做了深入了解。
回國后,鄧昕了解到,國內自十九大召開以來,對農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根據十九大會議精神,要注重推進生態養殖的發展,推動養殖事業由粗放型、小規模養殖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鄧昕想,這是一個契機,算是給自己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光有夢想,沒有技術是不可行的。鄧昕回國后查閱到“中華羊駝第一人”是山西農大的董長生教授,這讓她十分意外,這不就在家門口嗎?真是天賜良緣!通過她的努力,公司和山西農大校企聯合,以山西農大為牽頭單位,聯合國內十余所學校及科研單位,從2003年起對羊駝進行專項研究,獲得國家及山西省多項科研獎。
伴隨著政策的支持,技術的支撐,鄧昕在多方幫助下成立了太原市陽曲縣七峰山種養殖有限公司,自2014年以來,公司先后從澳大利亞引進羊駝2000只,并成功繁育上千只小羊駝。現在該公司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羊駝繁育及出售基地。鄧昕向記者介紹:“目前,全國有近20個省市從我公司引進羊駝。我們公司主要致力于羊駝繁殖、羊駝制品的研究與開發、景區展覽等。”
近年來,由于畜牧業的粗放式經營給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鄧昕挑選養殖羊駝,首先看重的就是這個產業對環境的保護作用。鄧昕告訴記者:“羊駝本身不啃食草根,不會破壞草地,這就是一大優勢。”此外,羊駝肥易于清理而營養豐富,基地大棚種植可以直接利用羊駝肥來改良土壤,在避免廢物污染的同時為種植業提供助力,實現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
大多數人都只了解羊駝是一個萌物,卻不知道羊駝的毛被稱為“軟黃金”,它的皮毛具有保暖性,是高級的毛紡原料。鄧昕說:“我們公司已經注冊了‘絨姿皇產品商標,目前加工被子、圍巾、坐墊、毛絨玩具等制品,未來還將開發新產品。”此外,該公司還與軍事獸醫研究院夏咸柱院士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通過引進院士團隊開展相關研究,整合資源,進一步提高羊駝養殖水平,擬建成一套相對成熟的羊駝養殖技術體系。
鄧昕對記者說:“我們要開發和應用羊駝單域抗體關鍵技術,建立單域抗體免疫篩選平臺,促進納米抗體在科學研究領域和疾病診斷及臨床方面的應用。目前,公司已注冊成立全資子公司,未來將進一步致力于納米抗體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
俗話說“老百姓搞養殖,一是靠科學,二是靠政策。”鄧昕搞養殖得到了縣、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們不但提供資金,修道路,還贈疫苗,對養殖基地的發展提供了很大幫助。但是鄧昕表示,我們不能只享受國家的資助,企業也應該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所以,她通過折股量化、提供就業、借本還息等形式為當地鄉村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讓就近的村民享受到企業帶來的紅利。該公司每年約為周邊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80個,通過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增收近110萬元。
據了解,羊駝養殖基地所在地楊興鄉的農民以種植玉米、雜糧為主,因地處偏遠、銷售渠道短缺,雜糧銷售價格低廉,農民收入偏低。該公司以羊駝為主題,采取溫室采摘為扶助的方式,吸引游客前來楊興鄉旅游參觀,并開辟出專用雜糧銷售區,幫助貧困戶銷售自家種綠色小雜糧,提高貧困戶種植收入。
隨著陽曲縣全境旅游線路的開通,鄧昕創新產業模式,形成“種養殖+旅游”的新型產業形式,實現種養殖基地和旅游山莊資源的優化配置,將養殖基地打造成真正的“羊駝小鎮”。未來,鄧昕計劃在山西省建立10~15個示范養殖場,擴大羊駝在全省范圍的養殖規模,推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利用羊駝和羊駝毛回收,使養殖戶得到回報,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保證羊駝產業的良性發展,為農村力爭脫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