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堅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博物館暫停開放,但新技術應用為人們打開了另一扇參觀窗口。今年以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敦煌博物院等紛紛利用互聯網開啟“云展覽”,使觀眾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也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博物館除了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國家“文化寶庫”,更是向國際社會傳播民族文化的殿堂,是塑造國家、民族特有文化形象和價值觀念的重要機構。以“網絡+”創新文博發展、促進文化國際傳播,為的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共享性、開放性,是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網絡數字技術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博物館的實體界限、文化藏品的國別界限,讓觀眾不必親臨現場就能感知中國文化。三維掃描、虛擬現實、網絡直播等新技術與藏品有機整合,可以有效彌補非接觸、非現場觀展的不足,增加觀眾的直觀體驗、互動趣味,使展覽更具親和力和表現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創新“網絡+”技術應用,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是加強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導致許多文物信息鏈條出現斷裂。利用“網絡+”技術,設立流失海外中國文物數字博物館,不僅能讓更多珍貴文物“活”起來,也能為相關研究提供便利,有助于接續、豐富歷史文化信息鏈條。這對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同樣十分重要。
從目前實踐看,網絡數字技術已經把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我國博物館要加速“網絡+”進程,使服務范圍從局部拓展到全球、服務對象從有限人群拓展到更多受眾、服務時間從工作日拓展到全時段,為全球觀眾提供隨時隨地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