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關于現當代文學的研究逐漸轉變為對史學化的研究,有人認為這樣才能顯示出研究的真實性。雖然筆者認為這種觀點較片面,但是目前的研究趨勢基本上是“現當代文學研究”向“史學化”的轉變。隨著文學轟動效應的逐漸消失,及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發展帶來的壓力,導致“現當代文學研究”面臨著較大的危機。為此,現當代文學研究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出了“史學化”要求。提出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為了突破文學界線,開拓更大的文學發展空間。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研究 史學化 趨勢
現當代文學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了“史學化”的研究趨勢,并且一些文學學者希望現當代文學研究能夠突破傳統的文學局限,能夠緊密地和歷史結合,豐富其學科內涵。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中,現當代文學研究卻是一步步地在偏離文學發展的道路,逐漸走進史學研究之中。因此,文章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做出細致的分析,得出一些結論。
一、史學化的概念
所謂的史學化,就是現代的文學以過去的文學作為發展的基礎,現代文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源自更早的文學環境中,只是將歷史文學化、藝術化。此外,史學化不只是照搬歷史上的文學,而是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歷史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二、現當代文學研究史學化產生的背景
現當代文學研究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社會上的大眾對當代文學普遍呈現出消極的態度。一些文人認為社會中的文學氛圍在不斷減弱,文學作品的水平也在不斷降低。因此,現當代文學受到了質疑,同時也影響了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地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和現當代文學的背景有直接的聯系。現當代文學的興起受特定因素影響,當時推崇的思想解放提高了現當代文學的地位,是對歷史的深思,當時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盛行。過了幾年,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現當代文學的學術研究道路受到了阻隔。面對不同的壓力和阻礙,現當代文學研究開始尋找解決的辦法,這就提出了“史學化”的發展方向,意思就是對文學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在文學內部的相關歷史研究上,還要將范圍擴大到文學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上。因此,借助史學化,就能更好地體現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豐富內涵。
三、現當代文學研究史學化的發展過程
“史學化”在發展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史學化”對“現當代文學”而言,是新提出的概念,并且是在受冷落的條件下提出的。它從一開始出現就被一些現當代文學研究人員否定了價值,認為它難以和古代文學研究媲美。其次,現當代文學研究內部的不同領域所遭受的困境都是不同的,有些專業的文學研究者認為其脫離實際和缺乏必要的學術性,進而受到了輕視。因此,“史學化”的出現受到冷眼。此外,大量的文學家和批評家也熱衷于文學史的研究,他們本身沒有受過專業的史學訓練,這就導致他們研究的內容沒有針對性,也不能把史學和文學很好地結合起來,到最后研究得只剩下歷史了。最后,現當代文學研究自身就具有濃厚的史學傾向,走向“史學化”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現當代文學距離今天已經有足夠長的歷史跨度,對相關的文學研究者有重要的作用。
四、現當代文學的史學化趨勢明顯增強的原因
深入剖析現當代文學的史學化趨勢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文學學術界內部存在著文學批判,不利于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生存。其次,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一樣,都能深刻地反映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發展。一些重要的歷史題材構成了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必然條件。因此,相關的文學者一定要具備一些歷史事件常識。再次,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因此,二者有的部分是重疊的,也適用于史學化的研究方式。最后,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當代”必然會成為下一個“現代”,對歷史的發展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五、針對現當代文學研究史學化的反思
自從“史學化”趨勢的產生到現在,存在著很多不足,決定了它無法和其他的歷史人文學科相比較。主要表現在文學反映的是文學作者的主觀情感,雖然對于時代的看法也有反映,但是并不一定就是真實的。還有就是文學反映時代必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作為一門專業學科,其學術地位受到質疑。因此,做到文學和史學的融會貫通,才應該是史學化趨勢真正應該追求的目標。
此外,現當代文學研究史學化不應該是單純地以史學研究代替文學研究,而是要做到二者真正地融會貫通,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文學史的研究應該重點關注其真實性,研究文學史變化的過程、歷史變化對文學的影響等方面,最終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給文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推動文學事業更加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娟.“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J].現代交際,2020(01).
(作者簡介:施波,男,碩士研究生,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